一樣與不一樣的教育
文章來源: 謝盛友2008-07-27 11:08:40


一樣與不一樣的教育


作者:謝盛友


兒子在德國出生當大,是一個香蕉人,環視他周圍的同學,他顯然與他們不一樣。人,喜歡與眾不同,但是,最怕跟別人不一樣。一旦自己覺得跟別人不一樣,可能會產生一種莫名奇妙的自卑感。所以,我給兒子從小的教育是:在中國人麵前做地道的中國人,在德國人麵前做地道德國人;與中國人一起說中文,與德國人一起說德文。

既然是香蕉人,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是改變不了的,那麽就追求內在跟德國人一樣,就是認同德國的語言文化、基督信仰、法律製度、民風民俗,等等等等。

沒有那麽簡單,你畢竟是一個當地生當地長的外國人,想內在跟德國一樣,必須花費與德國人更多倍的努力。我給兒子的“三好學生”標準是:身體好、學習好、玩得好。
德國同學讀懂歌德、卡夫卡,你也應該有足夠的理解,與他們一起討論;德國同學玩樂器,你的小提琴、鋼琴也應該能露兩手;德國同學吃奶酪,你也得吃奶酪;德國人喜歡運動,你也應該會滑雪;巴伐利亞人喜歡啤酒,你喝啤酒也得喝出巴伐利亞的味道。……

問題還是沒有那麽簡單,因為你是外國人,你的內在必須比他們強壯才行,因為你的外表已經給你扣減了很多分。

兒子一個表姐今年上海同濟大學畢業了,來德國留學,根據我的觀察,她在國內接受的是一種不一樣的教育。由於她是她家裏世世代代第一個大學生,家裏所有人視她為掌上明珠,所以,她追求一種與眾不同的個性,所以,慢慢地培養出她自己的個性。但是,我至少兩個問題不明白:為什麽她每天要從同濟回家吃飯住宿,來回路上要花費三個多小時;為什麽她要享受特殊待遇,每天早餐要吃蛋糕,哪怕是她父親生病了,早上也要起床給她買蛋糕。
在同濟她已經繳納了學雜費、有宿舍,在學校吃飯每頓飯有葷有素,也隻不過五元人民幣,而她來回的車票每天也得十幾元,並且白白浪費三個多小時在路上。

這樣的家庭,她的父母是普通的工人,收入低微,她的父母和爺爺奶奶長久這樣對待她,追求一種不一樣的生活,久而久之她潛意識培植一種優越感,培植了草莓(美麗,不中用)。據說,80後一代都有一種莫名奇妙的優越感。他們追求100分,哪怕是99分也不行。追求不一樣,當然沒有什麽不好,不好的是,這些80後承受挫折的能力很低。

80後追求完美的100分,他們雙手奉著一個完美的形象:己的形象、家的形象、國的形象。他們的內心蠻脆弱,容不得別人說他半點不是,容不得外人說他家庭半點不是,容不得外國人說他國家半點不是。我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憤青是這樣煉成的;原來新聞自由、言論自由是這樣被犧牲的。

手裏的形象猶如100分似的圓圓滿滿、平平滿滿的一碗水,自己走路時端著也蠻辛苦,生怕別人碰倒,害怕自己碰翻,所以,走路很累,因為要看水還要看路,一不留神,碗就被打翻,可能還會迷失走路的方向。

我深知,這是非常非常地以偏概全,不過,不要緊,我真誠地希望:拋磚引玉。


寫於2008年7月29日, 德國班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