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軒然大波的智商與人種研究
文章來源: 圍觀生活2014-01-17 09:06:57

 

正史上說,上帝捏泥造人,人人平等。


可野史上說,上帝捏泥造人,上屜燒烤,第一鍋烤過了,成了黑人,第二鍋烤生了,成了白人,第三鍋有了經驗,火候剛好,上帝造出了黃人。


智商到底與人種有關嗎?


話說哈佛心理學係有位教授,是數據心理分析的開山鼻祖,以數據為準繩研究智商,一不留神,就走進智商與人種禁區。老哥們偷情似的,隻做不說,悶頭一通測量。臨終前,老哥掏出一手寫秘笈,乃畢生心血所得,對弟子說,發吧,有事燒紙,老哥給你兜著。


老教授的研究,不是拿黑兄開涮,而是從智商上科學的解釋社會現象,從而製定合理的資源運用政策,包括我們華人很關心的高校招生的平權政策。教授說,這事兒就像性事,表麵裝B,背後熱議,你不教,他從學校操場小夥伴那裏學,成了一肚子左道旁門的裝B犯。

教授過世一年後,這本《鍾曲線:美國生活中的智商和階級結構》問世,果然引起軒然大波,弟子說,各位放心,抗議信我會高檔裝訂,定期拿到教授墳前一燒。

黑兄動靜越來越大了,誰都喜歡好偏見,說咱黃人智商高,咱樂;可說咱黃人XX小,咱也不樂意啊。94年啊,同學們,91年洛杉磯的黑哥們兒剛暴動了一次,再暴力求證高智商,誰都怕。趕緊,美國心理學會緊急組織調查組,專審此書,最後專家組的結論是:

1. 此書中智商測量方法公平。

2. 人種間智商差,與社會經濟地位無關。

3. 人種間智商差的原因。。。。。不敢說。


這書裏有大量的科學測試,調查,無可爭辯的指出智商與收入,婚姻,犯罪率,等等,都有著直接的聯係。人種的因素,隻是其中一章,卻是政治最不正確的一章,總結中心思想,就一條:社會的不平等,根源是智商的不平等,


數據表明(附圖一),一個平均黑人,相當於白人智商的最底層16%;教授拿黃人舉例:你看底層窮黃人,比中產白人智商都高,對吧?所以智商這事兒,跟經濟地位無關。


傳說盧旺達奧數隊和其他奧這奧那隊裏,盡是操著福州口音英語的偷渡客子女。國內考不上大學的,橫掃津巴布韋藤校聯盟如卷席。考不上大學的小留們,往歐美跑,顯然是跑錯方向了。


這書裏還有一個測試結果:黃人比白人的語言智商低一點點,比白人的空間能力智商高很多。而且幾代後的美國黃人,亞洲的黃人,都是如此,跟老中的三句半英文無關。所以政治家,律師啥的,白人多;醫生,工程師一類的,黃人多。


怪不得忽悠不過老美呢,尼瑪天生的啊。


教授用大量的數據證明(附圖二),智商同為100的老黑老白老墨,年收入幾乎相同。


更讓人吃驚的是,高智商的黑人,比高智商的白人,進入“高大上”行業的機會,比白人多好幾倍。(附圖三)


想想還真是這麽回事兒,我上學時候,組裏一位黑人博士畢業,所有牛校,排著隊哭著喊著求他去麵試。我趴桌上邊含淚讀各種拒絕信,邊聽他在辦公室不耐煩的回電話,心裏千萬匹草泥馬狂奔,恨不得一頭跳進染缸裏。


由於平權法案,黑兄進大學容易,可一進去就成了青蛙墊桌腿--死撐活捱的(附圖4)。黑兄的退學率,比白兄高幾倍不止。


我當年沒錢讀下去的時候,教授組裏黑同學,資格考試怎麽考都通不過,隻好含恨退學,教授連課題帶資助都給我了。反正黑兄搬著東西離開的那天,起死回生的我,悲痛狀做的很不到位。


對了,這位黑兄是MIT本科畢業的。


這本鍾形曲線中的數據,是在出國潮之前的數據,二十多年後的現在,亞裔狀況,比這張圖的所表現的,嚴峻的多。


這本鍾形曲線,開啟了智商與種族的研究,十幾年後,另一本書,“the global bell curve: race, IQ, and inequaty”, 在全世界各個地區,把種族與智商的關係,包括混血兒的智商,研究了個透。全世界各個地區,明顯的都是同一個結論:華人牛B。


---------------------胡扯與科學的分界線-----------------------

附圖1. 黑人與白人間的智商差距:




附圖2. 智商與收入的關係。


你看老黑,老莫,工資比白人低吧?可是把同樣智商的黑白莫放一起,大家工資驚人的相似,智商麵前,人人平等。。


附圖3. 高收入工作與智商的關係


附圖4. 大學生的智商分布




由於平權法案,黑兄進大學容易,可一進去就成了青蛙墊桌腿--死撐活捱的。黑兄的退學率,比白兄高幾倍不止。


附圖5. 根本沒有輸在起跑線上這麽一說



這張圖說,有個項目,搞笨鳥先飛,猛抓學前教育,搶跑整高的7,8分IQ,幾年以後,全沒了。


熊孩子家長們,讓我們望著這張圖,一起抱頭痛哭,風中淩亂吧。

-------------------

該娶美女,還是娶才女?

該嫁窮博士,還是該嫁富二代?


書中有大量數據,告訴我們該怎麽做,這輩子做錯的同學們,下輩子,別再錯下去了。


書中批評的美國大學違反智商規律的招生政策,二十年後,卻變本加厲,令人感慨。


咱們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