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0年中國經濟前景
文章來源: 78級興趣2009-08-30 21:13:48

張維迎:未來30年中國經濟前景

   張維迎       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光華管理學院院長,經濟學教授

  
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1984年進入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所從事改革理論和政策研究,此後獲牛津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隨後進入北京大學工作。

  2000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2002年當選為“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大家好!我首先代表光華管理學院歡迎大家來參加我們和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共同舉辦的這屆講壇。光華是世界的光華,是中國的光華,也是上海的光華。希望未來我們能夠秉承使命,為上海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作出我們的貢獻。

  要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我們必須理解世界的金融危機。現在有關金融危機的討論很多,但我覺得有一個問題還缺少認真思考,就是這次危機在根本上講是政策失誤所導致的,而不是市場失靈。特別是美聯儲長期的低利率、信貸擴張政策,是這次危機的罪魁禍首。我想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把問題的根源找錯了,我們所采取的措施就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問題。

  具體來講,應該是在2000年網絡泡沫和2001年“9·11”事件之後,美聯儲擔心經濟衰退,采取了低利率政策和信貸擴張,最後導致了這一次嚴重的金融經濟危機。但是非常遺憾,現在不少宏觀經濟政策製定的理論依據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是建立在凱恩斯的“三駕馬車”的理論基礎上的,而這個理論在根本上是顛倒了目的和手段的關係,它為了解決短期的問題而帶來了長期的經濟結構方麵更嚴重的問題。

  今天我們在討論金融危機的時候,可能最主要的問題不是說什麽時候能走出危機,而是說我們下一次會在什麽時候麵臨更大的麻煩。

  我們都不希望壞的結果出現,但是分析一下曆史,我們不能不有這種擔憂。因為人們經常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卻為未來製造更大的麻煩。我要說的是,經濟像人一樣,如果得了一種病,這種病可能需要3個月才能恢複,但你一定要用3天的時間就把這個病治好,就可能一生都沒有辦法恢複。

  我認為,中國的經濟不隻在於今年增長多少,而更要關心未來可持續的增長是多少;也不隻在於今天是不是把消費、投資做上去了,而是我們基於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貢獻能力究竟能夠持續多長時間。

  在判斷這次危機的時候,我們也看到,這次危機對中國來講也許是一個機遇。至少這次危機發生後,顯示出中國過去3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奠定了我們在國際經濟體係當中新的地位。如果我們利用好這次機遇,那麽中國未來的30 年就可能像過去一樣是輝煌的30年,能夠使得中國真正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那麽,到了2040年,也就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200年的時候,中國就有望真正成為世界上經濟強大的國家。

  相信未來30年,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經過30年美國崛起一樣,中國也會有大發展

  今天的中國,我覺得和100年前的美國有很多相似之處。當時的美國是世界的新興經濟體,但是當時世界的霸主仍然是英國,英鎊是世界的儲備貨幣。今天的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新興經濟體,美元是世界的主要儲備貨幣。對比曆史可以發現,當一個新興的經濟體崛起的時候,整個世界的金融體係可能跟它並不相匹配。這時候可能導致很多宏觀判斷的失誤,包括我剛才講的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是這次危機的最大的禍根。並不是說格林斯潘故意要這樣幹,而是全球化所導致的經濟現象使他沒有看清楚問題的本質。美聯儲的政策主要盯著價格穩定,所以在格林斯潘看來價格沒有問題,沒有出現通貨膨脹,就說明貨幣政策是沒有問題的。

  中國加入世貿體係,全球化使得企業的效益在提升,成本在降低。中國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在支撐著廉價產品製造業,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出現價格適度下降是正常的經濟表現。那麽如果試圖維持價格不下降,本身就意味著出現過多的貨幣、過多的信貸、扭曲的經濟結構。

  同樣對中國來講,經過改革開放30年,我們進入了國際市場,對世界經濟的運行已經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沒有充分地認識到匯率本身對國際經濟平衡可能帶來的影響。特別是我們有那麽多的外匯儲備,以為隻要有外匯儲備,手中有糧,心裏不慌,就沒有問題。但事實證明了,不是這樣,我們現在那麽多外匯儲備,事實上並沒有辦法真正地兌換它。當然,中美兩國互相有這樣高度依賴性,對未來的世界和平是一件好事。

  但有一點是比較樂觀的,就是我剛才說的,現在的中國和100年前的美國很類似。無論它的發展階段、社會矛盾,包括收入分配問題以及勞資關係問題,都有很多類似。這也為我們鼓舞著信心,我相信未來30年,就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經過30年美國崛起一樣,中國也會有大發展。我們現在麵臨的好多問題,如果采取恰當的改革措施和宏觀政策的話,我們應該是能夠解決的。也就是說,再過 30年,我們有希望和美國一樣成為世界強國,特別是中國的經濟有希望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但這是從總量上講的,我們的人均GDP仍然隻是美國的三分之一左右。

  到那個時候,我們應該是相當地了不起。我希望我們在座的領導、企業家、媒體朋友考慮一下這些問題:如果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中國最優秀的企業應該具有什麽樣的素質?應該做什麽?中國最優秀的大學應該做什麽?

  一個國家如果不采取市場化的改革措施,不實行市場經濟,就不可能成為世界上強大的經濟體

  我認為,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這也是上海能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一個先決條件。當然上海本身也會對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發揮巨大的作用。

   簡單告訴大家一個數字,從世界來看,兩千年前,印度經濟是世界最大的,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左右;兩百年前,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左右;大約50年前,美國經濟總量占到世界經濟的三分之一左右。到2040年的時候,中國經濟總量有希望占到世界的20%到25%之間。根據不同的算法可能不一樣,比如像麥迪森教授說,到2030年,中國經濟總量就應該能占到世界的23%,而那時美國占到18%,歐盟加起來也就是15%左右。

  各個國家在發展當中都有起落,但是有一點非常重要,一個國家如果不采取市場化的改革措施,也就是不實行市場經濟,就不可能成為世界上強大的經濟體,這是一個基本的結論。所以今天我特別強調,未來30年我們怎麽能夠鞏固完善過去30年改革開放的成果,非常重要。

  過去30年的改革,最核心的就是市場化改革。我講一個簡單的例子,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是中國過去30年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我們現在應當進一步推進勞動力市場的有效運作,否則的話,不僅給中國的企業,而且給中國的經濟都會帶來傷害。總之,進一步改革開放是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唯一選擇。

  如果我們隻是重複發達國家過去製造的東西,即使我們成了世界第一,也不是最強大的

  我還要強調一點,中國的經濟增長麵臨的一個重要挑戰,就是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還太低。

  在過去30年,我們主要靠廉價成本、廉價資源支撐著資產的擴張。但是經過這次危機我們也看到,這種模式不可能再一直下去了,老這麽繼續的話,可能世界的危機會更嚴重。那怎麽辦?就要提高創造附加值的能力,而這依賴於技術進步,特別是R&D(編者著: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意為“研究與開發”)。但我們也遺憾地看到,我們的企業在這方麵做得還很不夠,技術創新還很薄弱。

  我們看一個統計,外國企業在中國申請的技術方麵的專利占74%,而中國隻占11%。那也就是說,我們八九成的專利都是些“花拳繡腿”。所以大家不要簡單地看中國專利數量增加很快,但是有效的專利,能夠有持續競爭能力的專利可能比重相當低。

  我要特別請企業界人士思考一下,什麽是未來能夠帶動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發生變革的新技術和新產業?因為從曆史上來看,沒有一個國家不去創造一個新產業或一項新技術,就能成為真正的世界強國。如果我們隻是重複發達國家過去製造的東西,即使我們成為了世界第一,也不是最強大的。

  100年前,鋼鐵生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國力和經濟實力的指標,但今天已經不是了。所以我們成為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已經不能說明太多的問題了。30年前,汽車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指標,但今天也已經不是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的汽車市場消費國,產量居世界第二,僅低於日本。

  真正代表國家的產業和技術,是能夠對其他產業發生連鎖反應的技術,比如蒸汽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變革,電力帶動了其他產業的變革,計算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變革,甚至影響了我們的家庭生活。未來新的技術和新的產業究竟是什麽?我希望大家能夠考慮。好比新能源,我們在這方麵有沒有希望?還有現在大家看到的雲計算,它超越了互聯網的概念,我們在這方麵有沒有希望?

  我要說的是,要看待這樣一個問題,需要很好的企業家精神、企業家創造力。新產業、新技術一般都是企業家摸索出來的,是好多人探索出來的。有人失敗,有人成功,而成功者就引領了世界。

  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不是美國人自己建的。中國要成為世界上強大的國家,也要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來建設

  當然我還要提到教育,教育體製改革非常重要。中國現在的教育體製還不是一個推動創新的體製。為什麽呢?因為我們整個體製缺少競爭力,我指的是大學教育體製。

  還有就是要有好的體製來吸引人才。美國之所以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不是美國人自己建的,而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人建的。那麽中國要成為世界上強大的國家,也要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來建設。當然中國優秀的人很多,但是還不夠。如果我們從全世界吸引一千萬優秀人才,隻占我們人口的0.8%,但是它對我們的發展就會起到巨大的作用。

  上海更是這樣,上海要成為世界的金融中心,一定不隻是靠現有的上海人就能實現,而是要靠全中國、全世界最優秀的人來建設。為此,就需要有吸引優秀人才的體製,如果優秀的人才不願意來你這個地方工作,你就不可能利用他們的才能。

  經濟發展還是硬道理,不要老想著出頭,國際地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最後一點,我要簡單說一下我們的國際戰略。我們有希望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但為了能夠在國際上取得重要的地位,這就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國際戰略。

  我同意一個觀點,經濟發展還是硬道理,不要老想著出頭。國際地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爭來的。我們現在尤其要認識到這一點。但我們要積極地參與改變現有的國際秩序,積極參與包括像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等這樣的組織。

  我對未來的前景非常樂觀。現在及未來美國的領導人和過去不一樣,比如現在的奧巴馬是1961年出生的,他上小學的時候看到尼克鬆訪問中國,他上大學的時候看到鄧小平訪問美國。所以他腦子裏的中國,和美國前總統裏根、老布什是不一樣的,由此他處理中國事務的思維方式也許會不一樣。同樣,現在中國人腦子裏的美國,和以往時代的印象也是不一樣的。這些為兩國的未來,或者說為更好地維持世界的和平穩定,創造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如果我們在國際戰略方麵很好地把握,我們就有希望到2040年的時候,也就是鴉片戰爭發生200年的時候,成為曆史上或者說近代以來從來沒有這樣自豪過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我相信我們在座的再活30年沒有問題,30年後回頭來看,在我們一生當中,可能在我們小的時候受人家欺淩,在我們中年出國的時候被人看不起,但在30年後,我們也許會發覺我們作為一個泱泱大國、一個世界強國的公民,走到各個地方都會受到尊重,那個時候我們會洋溢著非常大的自豪感,所以大家一定要健康地好好地活著,謝謝!(全場笑,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