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啊,日本(十八)和敬清寂的由來
文章來源: 淡淡微風2023-01-03 03:31:15

日本啊,日本(十八)和敬清寂的由來

 

 

  說起和敬清寂,也是有意思。

  或許是又一次“書有未曾經我讀”。

  我還沒有在別處看到把這四個字從和儒道佛四個文化範疇闡釋的。

  讀過的幾本日本文化史與茶道史,都沒有這樣的內容。

  以前沒有視頻的時候是文字,有了視頻是背書,大家都是人雲亦雲,都是從字麵意思闡述,每個人的理解或有不同,卻也大同小異。

  我不知道他們是從日本人那裏學來的,還是自己理解的。

  這麽明顯的四個範疇,是大家都心照不宣了?

  還是我多此一舉?或者是獨此一家?

  如果說他們都明白卻不提及,也太不像。

  即使理解不深刻,說不清楚,也不代表不會雲山霧罩扯幾句,表示自己多知。

  不得而知。

 

 

  隨便推理一下。

  如果有人說此“和”非彼和,不是大和民族的“和”,恐怕自己都不敢嘴硬。

  “寂”在中國如此翻譯佛經以後,基本上佛法與這個字就很難分開了,加上村田珠光與千利休的禪學背景,可以確定無疑。

  稍微可以討論一下的就是“敬”與“清”。

  當然可以說,儒家有敬,道家佛家也有啊,日本文化更是對“敬”重視的無以複加,憑什麽說是儒家獨有的?

  當然不能說獨有。

  但是放在此處,隻能說是最合適的概括了。

  比如,如果你把“敬”與“清”換一下,用“清”來概括儒家,似乎就不合適了吧?

  用中國喜歡用的“仁”,在此處似乎又多了一些,以茶表仁,貌似還差點內涵。

  而用“敬”來闡述道家,也小了些,差了很多內容,還是清最好,有內涵,有境界,內外兼顧。

  看來看去,還是千利休的最合適。

  換一個字不合適,換一個順序也不合適。

 

  如果你說千利休沒那意思,那就要麵對一個問題,日本那時候對中國文化的學習與研究之深,不是我們現在能想象的。

  如果你說村田珠光武野邵鷗千利休三代文化大家,對學習了幾百年而且取得統治地位的中國文化視而不見,在自己集畢生功力之所成的寥寥數字裏,假裝看不到中國文化的高峰,可能嗎?

  即使可能,也不可能如此湊巧吧——恰好這四個字可以代表四大塊,而且是如此精粹到可以展示畢生功力的提煉。

  天底下哪有那麽巧的事。

 

 

  ——我因為琢磨過能不能在日本茶道基礎上,搞一套中國茶道,想了很多年,都覺得無法突破,隻能表示無能為力,最終望洋興歎,在千利休麵前敗下陣來。千利休這四個字,真的的千金難易啊。

  不隻是四字真言,還有外部環境如露地,草庵的建築,茶室的布置,都很難改變與改進。

  當然茶桌與茶席,可以根據中國茶道的特點加以變化,但那隻是變化,在藝術水平與境界上,卻無法撼動與超越。

  自愧不如。

  在我看到過的茶人與一些所謂的大師處,也沒看出來可以超越和建設的跡象。

  隻能留待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