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效書生亂解禪(十一)身體力行的心性之修
文章來源: 淡淡微風2006-07-31 17:51:50

  禪宗的宗旨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看起來很簡單,然而,什麽是“心”,什麽又是“性”?拿什麽“指”,又怎麽才能“見”?
  “心”和“性”這兩樣東西,真的就是靠腦子琢磨,就能琢磨出來的嗎?
  當然不是。
  佛早就說過了:“止,止,我法妙難思。”,又說,“不可思議”。
  這些東西,靠語言和思想,是說不清楚的。
  那麽,靠什麽?
  ——且慢,換一個思路:為什麽要說清楚?我們想聽別人說清楚的人,為什麽一定要聽清楚?為什麽不自己去看清楚?說清楚有什麽用,能比的上看清楚,悟到、證到嗎?
  為什麽不能把被動變成主動?  
  所以,重點,不是去猜“心、性”是什麽、什麽樣,而是怎麽樣“見”到,“證”到它們的方法。

  “不可思議”,換種說法就是,至少要先把語言和思想放在一邊,然後才能接近“本來麵目”。
  而以為“我思故我在”,以為思想就是人的“本來麵目”的我們,怎麽去理解“沒有了思想”的人呢?
  “沒有了思想”就對了嗎?
  
  “六祖壇經”裏,記載了一個故事。
  一個修行人,覺得自己已經悟道了,和蘇東坡一樣,他也寫了一首詩,表達自己的悟境。當然,他和蘇東坡不同的是,他是真做到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想象。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在他的想法裏,你管住自己的思想,讓它動它就動,讓它停它就停,然後還能“對境心不起”,已經“心如牆壁”,他覺得自己已經“菩提日日長”,解決問題了。
  從原理上說,這應該已經比神秀的境界高了,至少也是佛祖求道時“無想定”的境界了,但按照“楞嚴經”的說法,這差不多算是“堅固妄想”的一種。
  我們看看六祖惠能怎麽回應:
  “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憑什長。”
  還是一看就知道誰高明,但是如果你做不到前麵的,後麵的高明一樣談不上,沒有靜定的功夫和真修實證的經驗,高明在哪裏,一樣說不清楚。
  和佛祖一樣,你還是要先做到這一步,然後“知非即舍”,繼續前進。
  當然,修行次序,雖然差不多,但也並不是千篇一律,不是每一步固定不變的。其中的變化,也是“隨緣應化”的,不能“一句合頭語,千古係驢橛”。


  禪,不是想象出來的一個幻象,而是實實在在通過自己的行動,努力做到的實實在在結果。悟與證,都是實在的,各有其征象,而不是“想象為身”,隻在想象裏完成的東西。至於你做到以後,是“執”還是“不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真下手之時,從內在的角度看,就是“身口意”三方麵。
  簡單的說,就是:身體健康,沒病沒痛,不找你的麻煩;口不亂說,不造作因果;意不亂想,不起妄念。
  進一步,身體要解決“四大皆空”的問題,就是身體的“地火水風”四大,骨肉、能量、內分泌、呼吸幾大部分所能引起的麻煩,都已經解決;口不但不出惡言,而且要宣說善法,持咒等等,度化眾生;思想澄淨,內守幽閑,防意如城,非空非有。
  做到這所有的一切,離目標也還遠著呢,“前途尚有十八灘”。再往後,就是幾本大經說的那些,本人也沒有證到,也就說不清楚,所以就不說了。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楞嚴經”一讀,看看當您讀到“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那句時,會不會望洋興歎:人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諸佛智慧,實在不是我這等愚鈍凡人所能猜度。這輩子還是老老實實做功夫,一點一點塌實努力,走一步算一步,別去指望什麽悟道了。

  從外在的角度看,就是“見修行”三方麵。
  看你的見解,是否契合經論,與佛說不同,自然就有問題;修行方麵,是否切實下功夫,修身與行願並重,“六度萬行,不舍一法”;行願方麵,重點是你為眾生做了什麽,僅僅是關起門來忙活自己,是沒有用的。

  具體的修行方法,那就是太多太多,“罄竹難書”了,針對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修法,甚至可以說,每個人都可以設計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
  當然,大致上,也可以進行分類,如大乘小乘,密宗顯宗各派等;也可以按照神識等其他分類,加以區別。但是,所有的分類,都跳不出身心兩方麵的入處。
  有機會的時候,我會寫一個大體的思路,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給自己製定一套適合自己的方法,也可以把不同的方法一路試過來,慢慢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說實話,寫到這裏,有些躊躇,不知道該多說些還是少說些,“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所傳匪人,因果也很麻煩。比如李大師的那些師父們,我就不知道他們何以自處。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