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十念法門之——念戒
文章來源: 淡淡微風2005-04-05 18:42:18

 

  說完了“佛法僧”三寶,緊接著就是“戒”。
  學佛重在“修”與“悟”,修自然是努力的過程,悟則是努力的目的。修的方法有很多種,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者,然而無量的法門並不是一定都要知道的,也不是都能學的到的。當然萬變不離其宗,一通則百通,明白了基本的道理,就可以針對自己的問題,創立適合自己的方法。禪宗語雲:“我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方法都是針對不同的問題來的,沒有了問題,自然不需要方法。這也可以和“物我雙泯”聯係在一起理解。禪宗有一個話頭:“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也是可以好好想想的問題。
  想“悟”就要“修”,“修”就離不了戒。
  在很多人的想象裏,“戒”就是頭頂上烙上戒疤,成天青燈古佛,什麽都不能做,什麽都不敢做,唯唯諾諾過日子,根本沒有個人意誌、思想和自由可言,其實那都是影視小說造成的誤解,佛學其實是非常活潑的學問,是最個人化的學問。
  “戒”其實就是告訴你,如果你想達成一個目的,就要避免做一些影響達成這個目的的事,否則隻能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這不隻是佛學,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一樣事情都是如此,必需要犧牲一些東西,才能得到另外的東西。世間事有得必有失,平衡其實處處可見。當然也有人樣樣都占便宜,樣樣都不錯,不過那樣的人是極少數,就象天才是不世出的一般,那不是我們討論的範疇。雖然佛家自有一套解釋的方法,但語涉玄奧,與如今科學有違,我們避開不談。
  
  “戒”,說白了,就是管理自己的方法。和如今企業管理條例或法律類似,隻不過一個是管企業或社會,一個是管自己。
  佛家開始是沒有“戒”這一說的,是釋伽牟尼看到大家修行的時候沒有可以遵照的東西,造成了行為失當,也有的行為不一定不對卻對修行有影響,才製定了一係列的規定,讓大家“有法可依”,也就是“律”。“律”後來發展成了三藏經典中的“律藏”,在大乘八宗中也有律宗,就是專門以依戒修行為主旨的。前麵提到的李叔同就是這一宗的傳人。
  佛家的宗派很多,修行方法也很多,自然會有容易入手和比較難的,不過一般都是有針對性的,可以按照個人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適合自己的,難也容易,不適合的,容易也難,所以說修行是很講究的事情,絕不是僵化的,要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選擇方法,才能走對路,才能事半功倍,自然這裏最好有“明”師指點,過來人的經驗是彌足珍貴的,可惜的是很少有人有那個福氣。
  那麽我們自己不知道如何修又找不到好老師的時候怎麽辦呢?別急,佛早已為我們想到了,他說:以戒為師。戒律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是不會教我們走歪路的,隻要按照戒律的要求慢慢的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一定會走上修行的正路。這是最穩妥的修行方法之一。
  如果從世俗的角度看,佛家的修行方法裏,律宗是最難的一派了,這也是律宗少有大師級人物的原因。自唐朝玄奘大師的弟子道宣法師以後,恐怕也就是弘一法師李叔同了。畢竟,找出自己身體心理上的問題,再逼著自己改掉,實在是和自己過不去的一件事。要知道,從世俗的看法,人的快樂可大都是這些問題上來的。
  其實,修行是很快樂的事,就象很久沒有鍛練的人,剛剛開始的時候,是會有些不習慣,也許還會覺得很痛苦,但是隻要上了路子,習慣了,就慢慢體會到其中的樂趣,而且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樂趣,有各種各樣的體驗,也就是道家說的如“山陰道上,移步換景”,目不暇給,而且快樂的讓人不願意出來,所以大菩薩又有一戒,“不住內觸妙樂”,不許你在裏麵快樂著不出來,不能因為隻顧自己快樂,就忘了自己還有教化別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