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否該堅持自己的育兒理念
文章來源: 蔡真妮2012-08-14 07:01:32




這次在北京參加教育論壇,見到了很多網友,素質都非常之高。我對於網友的印象經由這次活動由抽象變得十分具體了。大家的盛情讓我深深感動,那些良言美語還有鼓勵我會銘記在心裏。

會上會後很多網友提出了問題,因為時間比較緊,有些問題當時沒有辦法展開回答。記得有位年輕的父親問我:當父母按照自己的理念教育孩子,卻和整個社會的理念發生碰撞的時候,是否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

他舉了幾個例子,比如自己在家裏教孩子要有禮貌、寬容,可是孩子在外麵會受別人欺負,又比如,不送孩子去補習班,想讓孩子有快樂童年,但是孩子有可能考不上好大學,最後被社會淘汰……

我認為無論遇到什麽樣的挫折,父母都要堅持自己正確的育兒理念。應該把眼光放遠一點,養育孩子是百年大計,不在於一時一刻的得失。

像孩子有禮貌寬容而被別人欺負,這也是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父母要適時地根據具體情況引導孩子如何去應對,不要對於孩子“吃虧了”的結果太在意。孩子在打打鬧鬧中能學到很多與人交往的技能。從另一個角度講,孩子沒有禮貌更可能被欺負,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禮貌的孩子比有禮貌的孩子難以交到朋友。

關鍵還在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寬容有禮不等於懦弱,我們周圍總有那種自己非常善良有禮但是別人並不敢隨便欺負的人,無論大人小孩都是如此。父母隻要把孩子的自信心、自我肯定建立起來,他自己會發展出自己的社交模式的。

想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父母真正要著眼的地方是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至於怎麽去建立,我以前在很多文章中談過,以後也會再寫文章論述。)

關於孩子的學習,有的父母似乎認為送孩子去各種補習班就可能考上好大學,不上補習班就考不上好大學,這種推理不僅不成立,有時候甚至是相反的。

因為父母逼孩子在課外上了一課又一課,不給孩子一點喘息的空間,暫時看會讓孩子成績領先,但是這樣早早地把孩子的學習潛力都給挖光了,把孩子的求知欲給破壞了,很多孩子上了大學就放羊,他們在最應該廣泛學習各種知識開闊眼界的時候卻放任自流,國內大學出現沒有學習後勁的學生太多了。還有些孩子在中小學靠補習、靠額外花時間反複訓練得到的學業優勢,不用等到大學就已經消失殆盡了,父母繼續施壓,很多孩子承受不了就會在高中、大學階段出現心理問題。

而一個有快樂童年的孩子,他的學習興趣被父母保護住了,那麽他會有強勁的後勁,他一生都對未知事物擁有好奇心,有求知欲,有創造力。孩子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一定可以做得精深,做出成績的。父母要培養的是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讓孩子成為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自信、有愛心、勤奮有禮的人,他絕對不會被社會淘汰,因為社會最需要的就是這種人。這樣的孩子會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追求自己的夢想,一定會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且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而成功隻是隨之而來的副產品而已。

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不是育成績。成績不是不重要,但是把成績當做唯一衡量孩子的標準就要出偏了。人育好了成績不好沒有關係,成績好人不好一定出問題。

說到底,是父母對未來的焦慮、對未來的沒有安全感,動搖了自己明知是正確的育兒理念。因為隨波逐流是最能讓人安心的,所以,很多父母明明知道很多事情對孩子不好,卻還是讓孩子去做,這樣能讓自己焦慮的心得到些安慰,覺得自己盡力了。

我想父母應該在強大自己的內心上多下功夫,讓自己對自己充滿信心,也對孩子充滿信心,相信隻要把孩子培養成了一個具有高尚品德身心健康的人,他的未來一定充滿光明。

我們改變不了教育體製上的一些做法,但是至少可以做到不去同流合汙;做不到扭轉乾坤,至少可以把孩子的天性保護好,讓孩子少受現今教育體製的傷害,擁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並給孩子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這才是父母真正在為孩子未來的幸福打下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