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館被不認識的美國女人訓斥了
文章來源: 蔡真妮2011-03-27 17:16:36



周六我們全家去吃自助餐,吃完主食後,女兒凱麗拿了滿滿一大盤的草莓回來,剛坐下,就見一個白人婦女端著一盤菜從過道走過來,看到凱麗和那一大盤草莓就哈哈大笑地說:“啊哈!我可知道有人喜歡吃草莓了!”凱麗嘴裏嚼著草莓跟她點頭笑笑。我抬頭看到凱麗眼前那麽一大盤草莓,張口就說:“凱麗,你拿的太多了!”

話音剛落,過道裏的那個正在往自己座位上走的女人停下了腳步,扭過頭來,臉上笑容已經斂去,很嚴厲地盯著我說:“隻要她都能給吃完,拿得多又有什麽關係!”往前走了兩步忍不住又加了一句:草莓是很有營養的東西!”

她的口氣和表情都過於嚴厲了,幾近於訓斥,我被她說得都忘了自己本來要跟凱麗講什麽了。

這人有點意思,我說自己女兒一句,觸動她哪根神經了?

就問老公:“你說那個女人是怎麽回事?我也不認識她啊,怎麽像是以前和我有過什麽過節一樣,逮到個機會趕緊來教訓我。”

老公哈哈大笑,指著我說:“你們當然有過節了,你這個中國“虎媽” !不給孩子選擇權,連女兒吃多少水果都要管!”

我恍然大悟,不由得也笑了,這似乎可以解釋得通她的態度了,又是“虎媽”的餘毒在作怪。

隻是多麽滑稽,我一向自詡“羊媽”,在老外眼裏,身上卻也帶有“虎媽”的印記。

 

凱麗的體質偏寒涼,我一直限製她吃冰激淩、喝冷飲的量,反季水果也不讓她多吃,現在我們這裏還很冷,草莓都是從南方運來的,吃得太多對她胃腸不好,我說她拿得太多了本是這個意思,隻是後麵的話還沒說,就被那女人給打斷了。

我一邊慢慢吃著飯,一邊想,其實那位婦女即使不理解我的本意,她說的也沒有錯,我說話的語氣和措詞的確不對,凱麗已經十一歲了,吃東西吃什麽吃多少,應該允許她自己去選擇,即使我認為有的食物對她不好,也應該跟她講清楚道理。

與人溝通,這第一句話很重要:是質問還是詢問,是否定還是商量,是積極還是消極……,基本上就決定了後麵談話的主旋律,一個善意的開頭往往會是良好溝通的開始,一開口就是否定、指責的語氣,立即會引起對方的反感和抗拒。

“你拿的太多了。”這種帶點指責的口氣對孩子缺乏了一種尊重的態度,顯示出了說話人的“控製欲”。

如果我換種說法:“凱麗,媽媽以前跟你講過什麽是反季水果,現在的草莓就屬於反季水果,我們這裏要到五六月份草莓才會成熟。你吃的太多了,肚子可能會不舒服,以前發生過這種情況,你還記不記得?你可不可以把這盤草莓分給我們一些,你再去選些別的東西吃?”

這樣既跟她講了道理,也沒有逼迫她,還給了她解決盤中草莓的辦法,她可能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也會感受到媽媽的誠意和尊重。

我常常把“尊重”掛在嘴上,其實並沒有完全做到,稍一懈怠,就露出過去的思維方式的印記。

不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