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度”在哪裏?
文章來源: 蔡真妮2011-03-24 17:06:02




你好!真妮姐姐,看了你的博文《什麽是成功-中青報冰點特稿》,忍不住想到自己的一些經曆,寫出來,想聽聽你的看法。

     我是從八歲開始學習彈琴,一開始是自己想學,吵著要爸媽買。爸爸媽媽也很支持,帶我買了琴,請了家庭教師教我。一開始進步還是很快的。隨著時間推移,興趣和新鮮感被枯燥的練習曲取代,所以就不願意練琴。練琴時總是要爸媽提醒督促。現在回想以前,每次老師來上課,我彈得大概也就5分熟,結結巴巴。爸爸媽媽隻是每天提醒我練琴,不問結果。練琴期間沒有嗬斥、凶過、打過我,最多也就罵罵我囉嗦幾句。就這樣馬馬虎虎學了幾年,後來由於功課漸漸多起來,學琴也就這樣不了了之了。現在想想,如果爸媽當時對我要求嚴格點、凶一些,我一定會彈的很好的,鍵盤特長也會更突出一些。

     還有一件,就是我初中畢業。麵臨兩個選擇:一個是上中專,一個是上高中。爸爸他們還是希望我上高中的,他當時這樣對我說過“如果你想上高中,上市重點,分數不夠,我們也願意花錢買。”可是我卻一意孤行堅持上中專。按說他們也是尊重我的選擇,沒有強迫,後來我就去讀了師範。但是,,若幹年後,應該說工作以後,我卻非常後悔沒有上高中,沒有上大學的經曆。雖然是我自己的選擇,但是對於一個當時15歲的孩子究竟懂得什麽呢?

    現在,如果我的兒子要開始學一門樂器,那我一定會嚴格督促他,養成每天練琴的習慣,持之以恒。必要時,會用一些嚴厲手段。因為沒有哪個孩子真的會憑興趣一直堅持學下去,適當加一點壓。在今後他人生選擇大的方向上,我也會參與。

     尊重孩子要有個度,父母如何把握,我想聽聽真妮姐你是怎麽說的。

     問好!

藍藍

    

    

藍藍:

人的眼睛會傾向於盯在自己沒有得到的東西上,但是誰也不知道走上另外一條路會不會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你在信中說,當時你一意孤行要去上中專,而你父親提到上重點如果分數不夠,他們可以出錢買,從這些信息中,我分析你當時的狀況要麽是對於高壓下的緊張學習生活心生厭倦,再也不想繼續那種日子了,要麽你認為自己在學習上的優勢很有限,覺得即使上了高中也不見得可以考上好大學。如果你父母在這種情況下逼你去讀高中,因為你自己很抗拒,學習壓力又特別大,很可能的結果是你的高考成績不理想,最後上了個很差的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這其實是很多孩子的遭遇。就像另一個網友講的,她想去上烹飪中專,結果父母逼她讀高中,最後她沒能考上計劃內的大學。如果是這個結果,你會不會埋怨父母沒有尊重你的意誌逼著你走了你不想走的路,毀了你的一生?

 說到彈琴,虎媽的小女兒拉小提琴,虎媽給她請了最好的老師,為逼孩子練琴虎媽花了多少心力在上麵,那真是常人所不能及。小女兒已經拉到青少年樂團的首席了,但是在她十二歲的時候,對彈琴的反感已到了瘋狂的地步,虎媽不得不同意她放棄了。如果你父母小時候逼你彈琴,你會不會最後也對彈琴厭惡不已?

 我覺得你是在用你想象中的另一種選擇的理想結果與你的現狀作比較。你父母的“度”並沒有多大問題,他們在你練琴的過程中,也曾罵過你、嘟囔過你,而你希望他們進一步打你凶你,可你自己的承受度有多大呢?不要用你現在的心智水平去衡量,設想一下你是個十多歲的孩子。一旦你承受不了,會發生什麽事情?

 父母通過“逼”孩子的確能給很多孩子逼出成績來,如果全都是“惡果”,那麽誰都不會去逼了。但是也有很多逼也逼不上去的孩子,還有的孩子父母不逼他,他反倒能出成績,一逼給逼得興趣全無,破罐子破摔了。還有的一些人雖然被逼出來了,表麵很風光,但是卻在心理上留下了創傷。

 昨天有一個朋友和我通信,說她媽就是虎媽,她一直很努力地達到母親的要求,從小就被人稱之為“神童”,後來考上了頂尖大學,媽媽很為她自豪。畢業後找到的工作也特別好。但是她說她自己知道內心裏並不快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別人隻看到她的風光,卻不知她心裏的苦澀,她一直在看各種心理書籍,可是兒時留下的印跡是很難通過成年後的努力來矯正過來的,她自己深受虎媽之苦,所以現在選擇當“羊媽”。

 很多人認為當“羊媽”尊重孩子就是放任自流,不管孩子,那是完全錯誤的。尊重孩子的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並不比逼孩子學習彈琴的父母少,隻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在孩子成熟之前,他的人生重大選擇父母一定要參與,這是職責所在,要把利弊都幫孩子分析清楚,但絕不能逼孩子走他不願意走的路。除此之外,我覺得父母還要教會孩子從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要承擔自己的選擇後果。因為所有的選擇都是個取舍的過程,讓孩子認識到,不可能經由一種選擇而得到所有想要的東西。

 下麵是一個在北美做兒童谘詢工作的網友在我另一篇博文後的評論,講的是尊重的含義:

尊重的意思可不是什麽都順著孩子。尊重的意思是,讓孩子的自我得到保護。比如:吃飯。孩子不情願來吃飯,要玩。家長可以說:你可以選,現在吃飯或者不吃,但如果現在不吃,等一下就不可以吃了,因為大家的午飯時間過了,要做別的事情。如果孩子堅持不吃,家長表示尊重,包括等一下沒飯吃時也不要給予任何東西吃,這是尊重孩子的選擇。等孩子覺得餓了,還是要支持孩子的選擇:不吃。一直到下一頓飯開飯。最不好的做法是強迫孩子吃飯。另一種做法看上去差不多,但也很不尊重孩子——孩子選擇了不吃飯,等他餓了,馬上就給他飯吃,然後開始數落他:你看,不吃飯,餓了吧,下次要好好吃!結果是:下頓飯他仍然不肯吃—一是因為他半當中吃了東西不餓,二是他覺得他已經失敗於自己的選擇而家長總是會來幫他收拾殘局。所以尊重孩子,是尊重他的選擇的同時也尊重他的承受能力與認知能力。

要做到尊重孩子,父母要有很多的堅持、耐心還有方法在裏麵,在保護孩子的自尊和興趣的前提下去引導去影響,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你在來信中提到的關於自己對兒子練琴的要求,我覺得除了“嚴厲的手段”之外,其它的都很好,適當的加壓或者適當的減壓有時候都是必需的。孩子不一樣,教養孩子沒有一個統一標準,我家三個孩子我都得用不同的方法去對待。你可以多多參與到孩子的練琴中,卻不一定要使用“嚴厲的手段”,孩子不是東西,哪個地方一旦沒弄好,可以修理補補,傷害造成就無法抹彌補了。你盡管對自己父母的培養方式不滿意,至少你身心正常,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這在中國實在難得。你父母是好父母,希望你兒子也能有你的幸運。

衷心祝福!

真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