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小學在建立孩子做人的基本框架
文章來源: 蔡真妮2011-01-18 09:07:27



朋友的父母來美國探望兒子一家,對上小學三年級的孫子喜歡的不得了,孩子在學校做了很多手工,還有畫作,拿回家奶奶看了之後笑眯眯地不住點頭,讚不絕口,和國內的女兒及外孫視頻聊天,提起了這事,說:
我孫子真是有才,那畫兒畫的真叫好。

 外孫在國內上小學,聽了之後說姥姥你拿來給我們看看,到底有多好。奶奶就把孫子的畫作拿到鏡頭前給他們看,外孫發出一聲怪叫說:這就叫有才啊?姥姥,我都無語了!

老太太又拿來一個手工,外孫又大叫:姥姥啊,您這都什麽眼光啊,我都要去撞牆了!

 

我聽了這個故事後想,如果這件事反過來,在美國的孫子絕對不會用這種方式去評價表兄的作品。無關乎兩個孩子的性格,而是因為他們接受的是不同的小學教育。

 美國的小孩從幼兒園起老師就教他們怎麽對待別人、怎麽與別人相處:你如果對人說不出鼓勵的、正麵的話,那就什麽都不要說。

 有個笑話說在美國 “good means bad”(好就意味著不好),如果美國人評價你的工作是“good”,意思是你做的不怎麽樣。因為他們不說不好,假如他們說“ Awesome” “Fantastic! Excellent! ”……才是你做的不錯的意思。

 我在三豬幼兒園做義工時看到一個孩子說另一個孩子的手工“很醜”,被老師批評了,那孩子辯解說自己實話實說,不想說謊,老師非常嚴厲地教訓她:如果你的實話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心,那就免開尊口。這還不算完,老師回頭特意告訴了家長,讓家長多教育孩子,說話注意維護別人的自尊心,不說傷害別人感情的話。

 很多人說美國的小學學的東西很淺,孩子的基礎知識不牢固。在我看來,美國小學的教學重點本就不在“知識”上,而是重在教孩子做人的基本原則,在小學的幾年裏逐漸搭起了孩子為人處世、認識世界的框架。包括怎麽與其他人相處、與人合作,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對自然的認識、對生活的認識、對自我的認識和肯定、如何遵守社會規範……,大多是最基本、最簡單的卻很難在成年後再去培養的東西,比如自我肯定自我認同感,到了成年之後,你很難改變你對自己的認知了。還有像合作精神,愛心、獨立精神等等,這些東西不能用考試來量化,卻對人的一生都產生重大的影響。

中國古時的教育也重視這些,孔夫子講教孩子要“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把學習知識放在了最後,現在的教育把這些精華都摒棄了,重點全放在了學習知識上。要知道知識日新月異,真正決定孩子的生活質量的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處世、如何做人。

 所以,我覺得做父母的要在家裏補上學校教育的不足,美國的父母要給孩子適當增加一些學業上的分量,而國內的父母要把學校不教的對孩子又特別重要的一些做人道理,在家裏教給孩子。如果父母在家裏還要變本加厲地逼著孩子小小年紀就開始參加各種補習班,學英語學數學……,就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