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兵馬俑顛覆了古人落後的固有觀念
文章來源: 蔡真妮2010-10-03 21:46:32

 參觀兵馬俑,我覺得和參觀其它旅遊景點的一大不同是:你真的需要一個導遊。

 如果自己去看,十分鍾就可以轉完三個坑。而導遊給你一講解,那些泥塑士兵、七零八碎的土疙瘩還有破銅爛鐵立即活了起來,有太多的細節內幕,了解了之後,曆史的厚重感神秘感撲麵而來,頓時覺得趣味盎然起來。

 比如說,兵馬俑是怎麽被發現的?

 在兵馬俑所在地臨潼,流傳著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是“翻身不忘共產黨”,下聯是“發財全靠秦始皇”,橫批為“感謝老楊”。

 為什麽要感謝老楊?因為是他最先發現了兵馬俑。

 老楊全名叫楊誌發,在1974年3月,當地村裏要打井,大家輪著班幹,規定隔一段時間換一個人,那時的老楊還是小楊,他本來已經輪完班了,可他後麵的那人犯懶,讓老楊接著挖,自己跑回家睡覺去了。結果,老楊就在那個不是自己的班上挖出來一個兵馬俑頭部的碎片。當時村裏老人都說老楊把土地神給惹了,晚上上他家來埋怨他,讓他給埋回去,好好祭拜一番。可老楊覺得這個東西或許有點說道,帶著俑頭跑到縣裏上交給了政府,從而引發了兵馬俑的勘探開發,也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老楊是兵馬俑博物館的名譽館長,我們去參觀的時候看到他一直坐在那裏簽名售書,據說他是見到國家元首最多的農民。

 說到國家領導人,我們國家領導看兵馬俑都不下坑的,忌諱,下去就意味著要下台。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全家參觀兵馬俑時特意要求下到坑裏去,近距離地接觸兵馬俑,想來他確實不需要忌諱什麽,下不下坑到點了都得下台。

 
兵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當時動用了七十萬的人力,耗時三十六年修建而成。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麵積14260平方米。一號坑左右兩側又先後發現新的兵馬俑坑,稱作二號坑和三號坑。一號坑挖掘出來的俑陣規模最大,是主要的參觀地點。

 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有一道承重牆,兵馬俑就排列在兩牆之間的空檔裏。

 


兵馬俑並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而是千人千麵,個個栩栩如生。有的橫眉怒目,有的憨厚純樸,有的機警敏銳,有的氣宇軒昂,有的玩世不恭,有的冷漠肅然……據說是工匠按照身旁夥伴們的樣子做出來的。 

參觀兵馬俑讓我徹底改變了一個固有的觀念,就是現代比古代發達,人類在不斷地進步。某些方麵比如通訊運輸業確實如此,但是有些方麵卻不是。秦朝時候的金屬製造業就非常厲害,比現在還要發達。

 上麵這台銅馬車,被稱作是青銅之冠,其工藝之複雜,設計之精巧令人歎為觀止。共有三千多個零部件,很多小零件、裝飾品專家們想都想不明白是怎麽做的,比如一個金和銀一段一段相連起來的中空環,金和銀接縫處毫無痕跡,仿佛是一種材料拉出來的,但是金和銀性質完全不同,現在的技術做不出那樣的效果。

 還有兵馬俑的原料,現在可以分析出來裏麵有什麽元素,卻分析不出來到底是什麽原料搭配出來的,如今正品的複製品是從俑坑裏掃掃邊角餘料用當時的原料來做的。 



馬車上的這把銅陽傘,可謂巧奪天工。它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轉,按著太陽的位置調整角度遮擋陽光,還可以從車上拆下來,插在地上固定住,或是用手舉著當成普通的傘用,關鍵時刻還能變成一個兵器。這樣的多功能傘即使在現代都很時髦實用的,可是講解員說,用現在的機床去複製這把傘要經過很多道工序不說,效果還達不到這個出土文物。古人的本領,實在小瞧不得。
 



兵馬俑本是彩色的,所用顏料達十幾種,都是自然材料,那一排排的士兵本是五顏六色的,比現在灰頭土臉的樣子精神得多。可是一挖出來見到光所有的顏色就褪去了,至今還沒有找到不讓顏色褪色的辦法。

秦陵前後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建設,當時的人是怎麽樣保持住兵馬俑的顏色不變的呢? 


大自然中的紫色非常難得,科學家發現秦俑身上的紫色成分是八十年代才人工合成出的矽酸銅鋇,古人怎麽做到的?

 還有,偌大的工程,有幾十萬人參與,人員的調配、原料到成品的運輸儲存裝配等等,當時一定有一套非常有效的管理程序在運作著。

 

想來,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最自由思想最開放的時期,百家爭鳴,各個方麵都出現了頂尖人物,在思想界,老子、莊子、孔子的高度是後人難以企及的,孫子兵法依然是謀略、軍事上的經典,當時的人在管理上、技術上比現代人高明也就不足為奇了。 

     
兵馬俑實際上隻是秦始皇陵周邊的附屬建築的一小部分,是他的部隊設置,離黨中央還遠著呢,挖掘出來的不過是整個部隊設置中的一支而已,屬配角中的配角,秦始皇陵才是真正的主角。小小配角一露臉就變成了“世界第八大奇跡”,不知未來主角登場會怎麽樣讓世界瞠目結舌!

  秦始皇的殘暴給當時的百姓帶來多少苦難,卻給後人留下了兩千年前的文明見證。

 何謂進化,何謂退化,人類曆史真是呈螺旋狀上升嗎?我們又處在曆史的什麽位置上,讓人深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