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與忍辱
文章來源: 蔡真妮2009-11-12 11:04:11




忍辱是佛教修行中一個很重要的項目,從世間法來說,忍辱功夫足,那為人處事的修養自然就會高,從出世法來說,是脫輪回了生死的必修法門。

忍辱就是不管別人怎麽樣罵你、訓斥你、冤枉你、羞辱你,你都不生氣,不發怒,心裏不結怨,這是常人很難很難做到的,所以說要“修”才行。

蘇東坡對佛學很有研究,他貶官至黃州時, 與金山寺主持佛印法師私交甚好,經常和法師探討佛法。有一次,他打坐完畢,神清氣爽,揮筆寫下一首偈頌: “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意思是說頂禮拜佛,佛的光明普照大千世界, “ 稱、譏、毀、譽、利、哀、苦、樂“等八風吹來,我端坐蓮花座上,絲毫不受影響。

這四句偈語在文辭佛理上都十分出色,那年香港天壇大佛落成,趙樸初題詞就是題的這一首。蘇東坡當時寫完很得意,馬上派人過長江把它送給佛印禪師過目。佛印當時已經得道證悟,一看就知道蘇東坡仍有我相,並沒有真正悟道,就在詩的後麵題了: “ 放屁 ” 兩個字,叫原人帶回去。蘇東坡見這個題字三丈,他覺得自己悟性已到,佛印不僅不佩服欣賞,竟然還如此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立刻乘船過江找佛印理論。佛印像是早就料到他會來一樣,站在江邊等著呢,船一靠岸不等蘇東坡開口就笑嘻嘻地說: “ 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 ” 蘇東坡聽了麵紅耳赤,無言以對,明了自己說得好聽,可一句譏笑,就忍不下去,實際的功夫還遠未修到家。


有的人會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為什麽要忍? 其實很多時候,針鋒相對地與人相爭,表麵上好像贏了,實際上與別人結了怨,後患無窮。旁觀的人也會覺得你這人錙銖必較,對你起提防之意。在職場上,人際關係好的往往是那些會處事、別人說話輕重都不計較、一團和氣心胸寬廣的人。凡事計較的人,往往凡事不順,路越走越窄。就家庭而言,吵架打罵的夫妻都是互相誰不讓誰的,而幸福的家庭,夫妻往往有一方或雙方都是性情好善包容的人。

人的福報一方麵和累世因果有關,另一方麵和這一世的心性有關,福報大的人都是量大的人,因為忍辱能容人才會培植福德。

還有人覺得忍讓是軟弱的表現,其實能忍之人才是真正內心有力量的人,“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沒有度量是稱不上君子和大丈夫的。

真正的忍辱是心裏不計較,表麵上忍了,暗暗懷恨在心那不叫忍辱,那是記仇。可是心裏就是忍不下去怎麽辦?

我們與別人發生爭執,常常怪罪別人,總認為別人不對,所以才忍不下去。如果能檢查自己,是不是就是那麽正確呢?自己到底有沒有錯?自己有一分錯別人有九分錯那就改了自己的這一分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錯誤思想和言行,不是去修正別人的錯誤。為人處事,如果能夠看別人的好處,找自己的不足,哪裏還會有處不好的關係?

還有個辦法就是從因果上去想,把對方當成來討債的,自己前世肯定做的比他過分的多,所以忍了他就是還了前世欠他的債,了了自己的孽障。

曆史上有個對藏傳佛教影響極大的高僧叫阿底峽 (Atisa 982~1054) ,他出身孟加拉的皇室,後來出家為僧,修為極高,曾任印度十八個寺院的主持,聲名遠播。當時西藏國王為複興佛教恭請阿底峽尊者入藏弘法。他到西藏後,上至國王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對他恭敬有加,他根本無辱可修。為此他特意買了一隻猴子帶在身邊,他和別人談話也好,吃飯也好,這隻猴子隨時隨地騎在他頭上,撓他脖子,扯他衣服,跳到桌上,撕他剛寫好的經書……不管怎樣,阿底峽尊者都不動聲色,以此修忍辱之功。
 
所以當你實在忍不下去的時候,就把對方當做阿底峽尊者的猴子好了,看他咆哮好比猴子在吱吱叫,看他搗鬼當做猴子的上串下跳,都是來磨你心性的。


我看了阿底峽尊者忍辱的故事之後,有了寫這篇文章的念頭,和有緣的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