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的“吃不飽”
文章來源: 蔡真妮2007-11-26 06:16:27

有個朋友生意做得很大,在大陸、美國都設有數個工廠。

他有個怪癖,無論是什麽形式的宴會或聚會,他一定要吃白米飯,吃完米飯的碗還要用水涮一遍,把涮碗的水喝了以後,才會心滿意足地說一句:“吃飽了!”

原以為他信佛,不浪費糧食。後來有一次聚餐後,他為我們講了他小時候的故事,方知此舉大有淵源。

那時他們全家住在一個小城裏,有兄弟姐妹六人,隻有爸爸一個人工作。五九年、六零年大饑荒的時候,見不到肉、蛋、奶,什麽魚、豆腐、蔬菜之類的副食一概沒有。隻有每個月按人頭分配的口糧可以買回來。因為沒有油水和副食,那點定量的米根本不夠吃,每個人都餓得兩眼發綠。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樹葉、雜草都被吃得光光。

他家裏有杆秤,買來一個月的米以後,媽媽就用秤把米平分成三十一份,每天拿出一份來做飯。這樣保證每天都有飯吃,不至於到月底時揭不開鍋。

每天的份額又分成不等的三分,早晚的量少,中午飯的量多一些。

媽媽先把米放到鍋裏,加上一大鍋水,熬成半爛的粥,然後把上麵的稀湯舀出來放到一旁,再把已漲得很大的米粒撈出來,放到蒸鍋裏蒸,這樣蒸好的飯介於米飯和稀粥之間,但是體積比米飯增大很多,孩子們吃起來會感覺吃進去了許多飯,在心理上會抵消掉一些饑餓的感覺。

爸爸按每個孩子的年齡,計算出每人應得的份額,用秤一份一份秤出來分給大家。中飯因為爸爸要工作,所以他帶飯是帶這種蒸米飯,晚上他和媽媽就隻喝那個早先舀出來的稀湯,而媽媽中午也是喝稀湯!

媽媽最後瘦到體重隻有六十幾斤。

拿到自己的那份飯以後,大孩子們都知道慢慢吃,盡量延長吃東西的幸福感。而三歲的小弟弟一見到飯幾口就抓進嘴裏直接吞到肚子裏,然後看著哥哥姐姐們的飯流口水。媽媽這時總會把自己碗裏的米湯給他喝幾口。

蒸飯的布,要在大碗裏用水涮幹淨。

把蒸飯的水和涮布的水混到一起,分到孩子們的碗裏,是大家吃完飯後額外分享的佳釀。

最開始的時候孩子們吃不飽,會衝著父母喊:“我還餓呀!沒吃飽啊!”

爸爸總是很嚴肅地對全家人說:“現在的情形,誰都不能吃飽,這樣家裏才不會有人餓死!要是誰吃飽了,那就意味著別人要餓死了。隻有每個人都吃不飽,我們全家每個人才能都活下去。”

最終熬過了最困難的日子。

所有的孩子都活了下來。

他們家至今保留著那杆秤,因為它是全家人在最艱難時期同舟共濟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