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麽時候能以興趣選擇職業?
文章來源: 蔡真妮2007-11-18 08:57:41
《世界周刊》曾登載了一篇專題報道,講兩個名校畢業的華裔孩子去學廚師的經曆。

女孩叫Judy,從普裏斯頓大學畢業後,被世界第二大化學公司錄用。因為不喜歡實驗室的工作,她一直不快樂。她下決心辭了工作,嚐試了很多其它的工種,最後跑到“法式烹飪學校”去學糕點製作,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結業後,在紐約一個高級餐廳當糕點師傅,現在過著低薪、忙碌卻快樂、“好有趣”(Judy語)的生活。

另一個男生俞頌源從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畢業後在紐約的一個軟件服務公司工作。他一直喜歡烹飪,在三十歲生日前夕,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是到一所烹飪學校去學廚藝,學費加上實習費共24千元!雖然一邊工作一邊去學廚很辛苦,但是因為有興趣,他自己感覺就像參加夏令營一樣。

Judy現在的同事都是高中畢業就直接進烹飪學校的,那麽她去念名牌大學,花費的四年寶貴青春時光、以及昂貴學費的意義何在呢?

大多數華裔父母把培養孩子進名校當作家庭教育的終極目的,孩子的就業基本就是“四師”:醫師、律師、會計師、工程師,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了這樣的擇業觀念,使得許多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真正興趣在哪兒,有的即使知道也被父母拉回“正途”,興趣隻能作為業餘愛好。

許多父母為孩子設計人生計劃時,執迷的是哪個飯碗裝的多,哪個飯碗更結實,至於孩子喜不喜歡那隻碗,並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父母掛在嘴邊的話是:“我們這都是為你好!”可是如果孩子最終捧上了那個大結實碗,卻始終感到木然無趣,這樣的生活對孩子來說會是“好”嗎?

 

Judy的母親對她的選擇至今也是不能苟同,隻不過女兒大了她管不了了。Judy當初是先斬後奏,並沒有和家人商量就辭掉了工作。對於現在的工作,她向媽媽許諾將來要自己開個糕點店,她媽的感覺才好過一點。

俞頌源承認如果他十八歲時告訴父母要去學廚而不讀大學,父母絕不會同意。他認為父母可以逼著孩子學這學那,但孩子得自己有動力才行,如果從事的工作自己一點也不喜歡,那麽你絕對不會在這個領域出人頭地。
他建議人們如果發現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就應該勇敢嚐試,他自己正在為將來開飯店做各方麵儲備。

Judy在離開化學公司時,有個提早退休的同事很興奮的對她說:“我終於可以去追求自己真正喜愛的生活了!你真的很勇敢,我希望自己在25年前也有勇氣這麽做。”

以前的Judy,每天早晨都不想起床麵對一天的生活,現在卻都很期待今天會發生什麽事,遇到什麽人。

每天都滿懷期待地起床,這是多麽快樂的生活!一輩子不過七、八十年,如果一直都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擁有的一定是幸福的人生。

不知什麽時候做父母的才會允許孩子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己的主人,孩子們到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去選擇職業,而不是為上大學而上大學,為找好工作而讀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