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抗與華人(十)發展模式
文章來源: 大號螞蟻2018-03-26 11:16:01

有一種中國說法,就是中國模式。就是隻發展經濟,不發展政治,經濟發展依然成功。過去幾十年,中國的確沿著這個模式並取得成果。而且隻要繼續,必將有一天成功超過美國,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首先,這不是什麽中國模式。中國在三四十年內,完成了資本主義國家一百五十年才完成的進步。這話乍一聽很氣派,仔細一推敲就沒意思了。現在三四十年,和三四百年前的一百五十年,和三四千年前的一千年,比起來也沒什麽神奇的。更主要的是,一個是開創,一個是學習。現代一個中學生也知道牛頓定律,可是能跟牛頓比嗎?更何況,以強力政權來快速工業化,也不是中國的首創。彼得大帝,明治維新,斯大林,樸正熙,蔣經國,等等早都幹過。

簡單來說,社會的發展,就是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的過程。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就是初級工業化。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就是高級工業化。初級工業化就是由發展中國家到中等國家,高級工業化就是由中等國家到發達國家。初級工業化要依靠相當程度的強權,包括英國當年都是有過圈地羊吃人的黑曆史。因為初級工業化對於整個社會的生產率來說是一大進步,但是對於農民到工人而言,初期的生活水平未必有實質性的提高。所以有很多時候就是要用黑手段的。這也就是為什麽印度不能快速工業化的主因之一。但是高級工業化則強權統治反而是一大障礙,必須是民主自由才有可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這是因為經濟發展是由兩大要素決定的。一個是生產要素。一個是分配要素。實現一個初級工業化社會,是從物質貧乏走向物質豐富,主要注重的是生產要素,生產技術和生產率。而實現高級工業化社會,物質已經極大豐富,甚至產能過剩,主要注重的是分配要素,注重的是經濟流通性。百分之一的人口就可以提供所有人的第一產業需求,五分之一的人口就可以提供所有人的第二產業需求。必須有效地快速地分配交換出去,才能讓五分之四的第三產業人口,得到基本生活需要的第一第二產業的成果,並且能夠用自己第三產業的勞動去交換和回報。這就要求市場化高度發達,財富分配相當均衡。否則就不能形成有效的消費市場,生產會被窒息,消費卻有不得滿足。

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第一產業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還包括大比例的由於生產資料(土地)不足的閑散人口。得到美國的擴散技術和市場以後,加之強力政府的有效組織,很快把大量人口挪移到第二產業上。有效勞動人口和生產率都大幅度提高,於是造就了中國經濟的三十年大發展。但是成敗蕭何。這些初級資本主義的優勢條件,現在反而成為發展高級資本主義的障礙條件。

目前中國的第一產業約一萬億,第二產業約五萬億,第三產業約六萬億。合計十二萬億。假如中國全麵發展成發達國家,總產值可達五十萬到六十萬億。以百分之六七的發展速度,三十年後可以達到。絕對超越美國,可以成為和歐美文明體係分庭抗禮的超級領袖。也就的確完成中華文明的偉大複興,再次成為和地中海文明分庭抗禮的主體文明之一。要達到這一點,第一產業一萬億,第二產業十萬億,第三產業要達到四十萬億。換而言之,第一產業不得發展,技術加強,規模減低。第二產業年增長最多百分之二。第三產業是年增百分之十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說,減少分配不公,減少基建投資,同時大幅度增加內需才行。經濟分配流通的改革是關鍵。然而這幾年來的中國政治趨勢和經濟政策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

偉大的理想看來是沒戲。但是中國是否還是可以繼續進步呢?按照目前的第二產業規模,哪怕以較好的中等國家水平配置來說,起碼應該有十萬億的第三產業。如果把這缺口的四萬億發展出來,也起碼能再發展若幹年,起碼能極大地逼近或者略微超出美國的經濟總量。但是同樣要進行政治經濟方麵的民主化改革才行,希望也不是很高。那麽唯一能夠繼續發展經濟的也就是現有的模式。也就是按照這近乎一比一的二三產業模式繼續加大而已。

那麽現有模式是怎麽維持的呢?六萬億的第三產業以中等國家標準也隻能消化三萬億的第二產業。那多餘的兩萬億是怎麽消化的呢?一個是外貿,一個是外援。外貿換白條,外援換口碑。總之白給人幹還不落好。一個說你破壞貿易經濟,搶奪工作機會。一個說你幹擾內政,顛覆政權。這兩萬億如果分配給勞工去消費,帶動三五萬億第三產業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強力政府,權貴瓜分,消耗在沒有回報的麵子工程,外貿工程等上麵,基本被貪汙浪費掉了。這種以強權搜刮來的財富,當然可以賤賣,這就是外貿順差五千億的由來。也就是每年五千億送人了還挨罵。

不要說什麽歐盟日離不開便宜貨。五千億對於五十萬億的發達國家而言,動搖不了什麽。而五千億對五萬億的中國製造業就難說了。尤其,前者作為消費方,是有可替代性的,最多是價格的微動。而後者作為生產方,有可能是斷裂性的,造成大麵積停產,失業並由此影響相關第三產業就後果嚴重了。所以,政治經濟結構的根本失衡,才使得貿易戰不得不爆發,也使得貿易戰的後果如此嚴重。如果按照現有中國經濟模式繼續發展,比如達到趕超美國的十八萬億。那麽第二產業就要有七萬五千億。相應外貿順差七千五百億。怎麽可能?反之如果貿易戰失敗,比如順差壓縮到兩千五百億。就意味著一萬億的第二產業產能必須內部消化,停業?那麽至少帶動另外一萬億第三產業陪葬。一路一帶大撒幣?政治改革?哪條路都不好走。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十年前是有一次機會軟著陸的。但是一個政策不能公開透明討論的“效率“,一步步走向了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