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抗與華人(三)分封到聯邦
文章來源: 大號螞蟻2018-02-23 17:39:00

中美對抗形式的形成,於當代而言是經a濟製度發展的結果。然而於更深層次而言,則是兩種不同形式文明的源遠流長。美國陽光政策之所以沒有像在德日,甚至沒有像在蘇聯那樣,獲得成功。反而被反逼到今日的地步。一方麵固然是表麵左派實際右派的民主黨全球資本的貪婪和短視的下場。但是另一方麵也的確是歐美文明實在是無法理解和預測到中國人餓死不反抗的韌性。而這種韌性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所以歐美文明的種種規律,在中國都不同程度上不能實行。

但是反過來,中國指望一路一帶,向外推廣自己這種模式,恐怕也是凶多吉少。因為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或者文明地區的人類,有如此深厚的傳統忍耐性。除了受中華文明深入浸染的朝鮮。其他諸如日本哪怕是越南緬甸之類,都不可能。

人類文明五脈六枝。最大的一脈是地中海文明,起源古巴比倫古埃及。而後又分兩枝。西北地中海之古羅馬古希臘之歐美係列。東南地中海之波斯伊斯蘭係列。其次一脈是大中華之東亞東南亞文明。再次是古印度之南亞文明。最後是黑非洲和美洲文明。後兩者還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國家級文明,可謂落後數千年。而前幾者中,基本上都是諸侯分封製為主。而唯獨中國,自秦始皇以後,逐步完備了郡縣製為基礎的大一統皇權直接統治。

西方就不用說了。從古希臘的邦國體係,到古羅馬的總督體係和義子皇帝傳承,到中世紀的封建,到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邦聯,到美利堅的聯邦和州地方的分別直選,無不透著股份分權的意味。所以,歐美的民主絕非一時興起,而是曆史發展的沉澱。形式體製雛形早已存在,無非是參與範圍在不斷擴大而已。所以指責歐美民主也有很多沒有達到理想狀態所以不夠民主的說法,實在是以偏概全。甚至日本之所以能迅速脫亞入歐,和其本身雖然在文化上大量學習中國,但是體製上保持了分封製度不無關係。

而中國秦以後就基本拋棄了分封製。所以,中國根本就不存在封建社會這個階段。先秦時期的分封和百家爭鳴,與同時代的古羅馬古希臘,可謂遙相呼應不謀而合。然而秦統一這個也許必然也許偶然的變化,導致了以後的很多必然。秦的焚書坑儒和漢的寂寞百家,固然從思想上打擊了文明的豐富變化。但是最根本的,還是郡縣製對分封製的取代,導致的權力分配的完全失衡,失去製衡。

實際上,中國的曆史是一部上層統治集團內部的集權和反集權的鬥爭史。秦統一以後,徹底郡縣製,導致了舊六國的不適和反抗,最終將秦朝二世而斬。但是秦的統一成功和郡縣製,給無數野心家指明了道路。結果項羽試圖恢複分封製的努力遭到了失敗。然而漢的建立,也不得不考慮諸多上層階層的意願和出路。於是用了半分封和半郡縣的製度。而且加上把漢初的功臣都逐個幹掉,非劉姓不封王的保險。但是劉姓自己也沒少內訌。就是因為分封,就意味著分權。權力雖小些,也是有本錢有機會的。固然是戰亂的根源,也是製衡的力量。其實皇權越強,就越刺激諸侯戰亂。而皇權較弱,反而讓人無意爭奪,互相製衡。

到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皇權和諸侯的鬥爭進一步向皇權靠攏。直接分封被間接分封所取代。所謂的九品中正製,就是不直接分封,不直接繼承封地。但是相應的貴族子弟,有特權取得官位。可謂是動態的分封。

到了隋唐,皇權的欲望進一步增強。不僅要郡縣製和直接任命官員,而且官員的候選不要再從股東中按股份挑選。而是直接雇用職業經理人。於是科舉製度被發明出來。皇權和世家的鬥爭導致了隋的滅亡,但是終究以唐周的勝利而告終。再經過唐末五代的藩鎮,宋的集權之心則更加強大。提出了與士大夫共天下的指導思想,徹底終結了世家的傳承。由多股東體係完全走向了幹股經理人體係。

而元,根本不是中華文明的正常發展,可以說是滅國於蒙古。而蒙古實行的基本是分封製,對科舉也極為不重視。明朝複國後,一定程度上恢複到漢初的體製。但是很快就把科舉推向新的高潮。唐宋的科舉還是比較廣泛考察,比較結合實際的。而明清科舉,完全成為刷人的機構,弘揚皇權的手段。於是國家日漸落後。因為所有反抗的思想和能力都被逐步剪除。而時至今日,也隻不過是現代化手段的進一步發揚而已。

所以,有很多人說有槍就能反抗政府嗎?能打得過軍隊的坦克飛機導彈嗎。當然不能。就是兩百年前的獨立戰爭時期,家裏有兩杆火繩槍也不可能抵抗一門小鐵炮的軍隊。真正領導,煽動,組織反對皇權成功的其實是殖民地的貴族,有軍隊和準軍隊的諸侯。而這些諸侯又被他們的家臣所製衡,而村長惡霸又被人民的土槍所製衡。所以,有槍有沒有用,要先看郡縣製還是分封製。前者直接對上國家軍隊,自然不行。而後者則完全不同。

華人來到歐美,自然是因為本身向往和適應聯邦邦聯分封分權體係,那麽就好好地理解適應維護改進。入鄉隨俗。即不要把中國的大一統思維帶到歐美來衡量社會。也不要簡單地以為歐美的運行良好的習慣能夠在中國輕易發揚光大。在兩種文明之間的轉換是一門藝術。沒有這門技術,還是簡明的辦法,就是則一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