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上海老家
文章來源: 行寫好2010-09-22 07:18:03

我老家在上海虹口。過去是個小區窮區,雖然文化曆史悠久。

老房子是石庫門式,中共一大會址的那種。前二層,後三層。

前大門雙開式。進門是小院,上海叫“天井”。然後是前廳房,二十多平米。
二樓房間與前廳房對應。

後門小。進門是廚房,十來平米。走過廚房是樓梯,又陡又窄,直通二樓。
樓梯中間有“亭子間”,在廚房上方。亭子間有小窗。它上麵還有第三層,
我家的三層頂窗都拆了,當“陽台”用。

我家就住二樓大房間。我們從後門進出。

小時候全家多人擠在二十多平米的房間裏。 一張大方桌是我們的主要“工作台”。
兄弟姐妹做作業各用一角。記得考大學前,我就在房門外台階旁,用一個方凳作桌麵
複習功課。那時家裏條件雖差,但大家懂得互讓互幫,充滿溫馨真情。

弄堂裏房子不但小,還挨得近。夏夜悶熱開窗,鄰家一聲一響都是活劇“直播”,
想“換台”都不行。對麵“阿寶勒爺”和“阿寶勒娘”“摩(罵)山門”了,一聲
高過一聲,還時有幾記呯磅聲。。。這是武戲。

後門隱隱傳來錢師傅和曹師傅的爭吵,好像還有朱大叔在勸架。一個說:“爺叔”
儂來評評理呶。另一個說:“娘舅”儂聽俄講好哇。。。那是滑稽劇。

上海弄堂裏“滴滴刮刮”的正宗“海派風情”,魅力獨特。瞎嗲。

小時候養過兩隻雞。一公一母,“從小帶大”。和我親得不得了。我放學後常陪它們。
讓站在我手臂上,輕輕撫摸。它們“咕-咕”輕哼,側頭看我。母雞長大後,我也會
在身邊陪它“生產”。生平第一次看著軟軟的蛋殼出來,“居然”一開始是半透明的。

哥哥姐姐暑假回家來。母親要殺雞做菜,我堅決不讓。但還是未能保護好它們,都殺了。
我難過得吃不下雞肉,一口沒碰。哥哥姐姐從此笑我是天真的“雞道主義”者。

那時真是個無邪的“純真年代”。

我小時候腸胃不好。常晚上肚脹睡不著。母親半夜都會感覺到而驚醒。 她會走過來,
半跪在我床邊,就著我的肚子用手按摩。一下又一下。上百甚至數百。直到我感覺變好。
我至今忘不了那時的情景。我家永遠不缺這樣的母愛。

我的小床直對著大窗。窗外有一堵牆,牆上是一大片天空。我愛躺在床上,望著那片
天空冥想。夏日天上的朵朵雲彩,有時在想象中會變成我讀來的那些人物形象。比如
古代戰場上,卸甲持戟在馬邊休息的一個個名將。天上的雲彩慢慢動起來了,我想象
中的那些古代豪傑們也好像跨上了戰馬。。。

也是在這張床上,我讀完了蘇聯的勵誌小說《船長與大尉》。書裏探險和奮鬥的故事
打動著我,我從此記住了那句名言:“奮鬥,探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抬頭望
著窗外的一片天空,我也開始有了出國夢。熱盼著周遊世界,去探求和探索。

也是在這本書裏,我第一次感受了朦朧的少年情懷。青年男女在畢業離別時的初吻描寫,
極大地衝撞著我心。我開始有了美夢,有了我的“童年的阿嬌”。但不在水邊小船上,
而是和我在同一棵樹上。那是在夢裏,我們在樹上呆了很久。像是在摘采,又像是在
細語。夢裏的“阿嬌”文靜少言,溫順甜蜜。那情那景,就像一幅雕像,永遠定格在
我的記憶裏。

十八年後,我終於要去北京,要離開熟悉的老屋了。
躺在小床上,我一側頭又看到了牆上熟悉的字。那是我大哥七年前留下的。鉛筆字跡
已經模糊,但仍可辨。忽然覺得那正是我此時想說的話:“我要走啦!”。

從那以後,除了探親和出差,我再也沒有回老家長住過。

三年前我回上海。親人們都已搬出老屋。拆遷已經傳聞多次。我行程匆匆,但決意再
去看老家一眼。當我下車一步步走近那弄堂時,心裏開始激動。眼前的街景熟悉而遙遠,
那一刻“恍若隔世”,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

走過過街樓時,我感到缺了點什麽。一轉頭,忽然明白是那個“阿巴阿巴”小阿弟
不見了。過去的那個弱智殘障大男孩,曾經天天站在過街樓下,對著過路人說著他
僅會的幾個字,百年不變:“阿巴。阿巴。”他貌似凶怪,但從不唐突,更不會對
女性驚嚇。這次他沒“上崗”,我想多半是走了。苦命的小阿弟。一個年代結束了。

往左拐,我家後門就在視線內了。稍遠有兩位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我一眼看出是18號
的“蔣大姊”,那是我們隨雙親對她的稱呼。我招手,她站起來。身旁的那位起來扶她。
我快步上前,說:“我是20號的老三”。她說:“我知道。我知道。你在美國。”
蔣大姊耳眼依舊“靈光”,一問竟然九十二了。那個是她請的鍾點工。她說她先生
也還在,但已整天臥床不起了。就是原房管處的那個“王師傅”。過去弄堂裏陰溝
一旦堵塞,都去找他的。他比蔣大姊還年大些。真是勞動者長壽,好人長壽。

蔣大姊讓我進屋坐坐。我不想打攪,也沒時間了。她站在我身旁,隻說著:好,好
。。哎,哎。。她是這弄堂唯一的“老人”了。老鄰居換的換,走的走。沒想到居
然能見到她。

我掏鑰匙開家門,門似乎小了。進門很黑,我知道開關在哪裏,摸到了,但燈不亮。
我上樓梯。小時候熟練得能一蹦幾階,現在感覺又窄又陡,一步一“嘎嘰”,不安
全了。樓裏很靜。我看到陽台下的木架還在,那是過去的雞窩。是嗬,我真的回家了。

我打開門窗。窗前是很多高樓建築。過去我一個人幻想冥思天馬馳騁的那片天空不見了。
在陽台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小學母校,它就隔著一條街。很近,又很遙遠。

我裏外轉悠。搜索熟悉的景物,尋找過去的影子。心緒飄渺,感情複雜。我拍了一些照。
該走了,該下來和蔣大姊告別了。她搖著我的手:再來,再來。

我走過弄堂拐角,再回頭。蔣大姊還在朝這邊望。我心裏一“咯噔”,這裏熟悉的一
切所剩無幾了,下次來還能見到她嗎?

我想:人們為什麽留戀稱為“故鄉”的這一方小地?是什麽在緊緊地牽係著我們?
不錯,是因為留戀那個純真年代。是純真,是親情,是母愛,是憧憬,是過去的
美好和珍貴,在永遠地牽係著我們。

故鄉養育了我們,準備了我們。我們升火待發去遠航。

想到終有一天“蔣大姊”會離開,終有一天我那老屋也會拆除,心頭不免惆悵。
我想我能做的,就是要努力記住這消失中的老家,把一切珍藏心中。
永遠懷著童心和純真,激情和理想,走向自己的耄耋老年。

我會再來!



1。一步步走近老家裏弄。街右側尚未拆遷。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2。過街樓下。“阿巴阿巴”小阿弟曾經的“崗位”。前麵左拐就到我家。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3。老家後門到了。它似乎變小了。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4。窗外是我當年最神聖的一片天空。現在擠滿了高層建築。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5。後陽台。我和兩隻小雞一起長大和“遊玩”的地方。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6。後陽台上看我的小學母校。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7。鄰家“蔣大姊”眼不花,耳不聾。那年九十二歲。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8。“蔣大姊”認出我來了。招手也很有勁。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9。和“蔣大姊”的合影。此景不知何日再現?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