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故事-《這輩子,總要當一次傻瓜》讀後感
文章來源: 明秋2020-11-28 04:56:45


《這輩子,總要當一次傻瓜》是幾年前在國內買的,作者:(日)木村秋則。疫情期間複讀。
這本書以自述的方式講述一位住在日本青森的農民,因為老婆對農藥過敏,而決定采取無農藥栽培的方式栽種管理自己的蘋果園的故事。我節錄幾節我感興趣的地方:
在木村試驗無農藥栽培的前幾年中,果樹遭遇了病蟲害,因為鄰居擔心自己的果園被木村家的病蟲害傳染,對木村非常排擠,家裏也因為沒有蘋果的收成,越來越貧窮,以致家裏三個女兒的學費都一拖再拖。當時讀小學的長女在一篇名為《父親的工作》的作文中寫道:“父親的工作是種蘋果,但父親種的蘋果我一個都沒有吃過。”……很久以後,大女兒對木村說:“爸爸堅持下來的事業很了不起。因為是在一個沒有答案的世界裏從零開始摸索打拚過來的。” 木村的母親也曾鼓勵他: “失敗也不必放棄,認定的路走下去就行。” “貧困也無妨,像路旁的石子般活下去吧。” “獨一無二的自己和不可重來的此生,若不好好發揮作用,就枉費生而為人的意義了。”
為了補貼家庭,冬天要去北海道的深山老林裏砍伐樹木,去建築工地轉包工程,當過長途貨車司機不分晝夜在東京,大阪和北海道之間往返。鑽研電子,玩摩托車,著迷於改裝汽車引擎,這些使木村能夠完全靠自己維修保養所有的農機具。北海道當樵夫的經曆讓木村學會很多農活上不可或缺的東西。
害蟲和益蟲的神奇平衡 當害蟲大量出現並肆虐橫行的時候,益蟲才首度登場。但害蟲不會被消滅淨,形成了一種害蟲和益蟲都不會絕跡的平衡環境。卷葉蟲有著大大的圓眼睛,出乎意料地可愛。而草蜻蛉長得簡直就像怪獸電影裏的主角。試想一下也就理解了:吃樹葉的毛蟲是食草動物,所以長相溫和,吃害蟲的益蟲是食肉動物,所以才麵目猙獰。原本在大自然中並沒有害蟲和益蟲之分,隻有弱肉強食的原則維持著自然界的平衡。
木村為了不使用農藥,就觀察自己果園的各種蟲子,他發現蟲子的氣門在他們肩膀部分(參照人的身體部位而言),當把農藥放到氣門附近,蟲子就緊閉氣門,收縮身體。所以蟲子在打農藥的時候,隻是保持不呼吸的狀態,並不一定是被殺死了。如果不使用農藥,蘋果樹難以抵禦病蟲害,木村就用盡各種方法來應付。為了驅除卷葉蟲的越冬卵,他使用炸過天婦羅的油和肥皂的混合液來噴灑,沒想到效果很好。沾上混合液的蟲卵會因為無法呼吸而窒息死亡,數量就逐漸減少。

因為不施農藥,和化肥,木村的果園幾年都沒有花開,更不要說是結果,所以他不得不栽培自然蔬菜和大米來維持家用。因為善於觀察和琢磨,他嚐試了很多方法來種植。
這書裏有許多我想嚐試的農耕法,比如說,在果樹,蔬菜旁邊種植大豆或者豌豆,後者的根瘤菌可以固氮,提供給果蔬氮肥。如果養分不夠就種些豆科植物來補給,使土壤物質的消長保持平衡。大麥的根係發達,可以幫助疏鬆土壤。我哥哥那塊農場,我可以在這個秋天買些大麥來種,也可以種些大豆在那些存活的果樹周圍。我現在是在我的黃瓜,絲瓜旁邊種花生,反正花生長土裏,不和瓜類爭地方。番茄橫著長,這個我還沒實驗,因為都種盆裏,沒地方橫行。不過,我以前做過另一個實驗,就是番茄長到一定高度,把它彎下來埋在另一個盆裏,埋的部分很快就長出了根,等於又長出了一盆番茄,而且那棵彎下的番茄是兩邊供應營養,可以看到它的葉子的生長方向發生扭曲,很有意思的。另外,番茄的原產地是幹旱少雨的地方,少澆或者不澆水,隻靠天然雨水灌溉的番茄會不會長得更好?拔呀拔呀,拔蘿卜...... 可惜,我從來沒有種出過大蘿卜,所以也體會不出拔蘿卜的艱辛。木村說,蘿卜是像螺絲釘一樣順時針轉動的,所以隻要逆時針拔起就行了,真的是這樣嗎?關於土壤,關於堆肥:土壤要從表麵開始培育,在自然界的山裏沒有人耕種,去山裏找蚯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類的田裏卻有成群結隊的蚯蚓在爬動。其實,蚯蚓是為了分解未分解的有機物而存在的。在地裏,將剛拔下的青草放在種著的蔬菜根部旁,不出兩日就會引來很多蚜蟲。拿掉青草,用枯草來代替青草,枯草一放,蚜蟲都不見了蹤影,不知去往何處。...... 看來割草機割下的青草,不應該直接倒在草地上了。堆肥到底好不好呢?施了還沒有完全發酵好的堆肥,反而引來各種蟲害。如果非使用堆肥不可,一定要經過多次發酵,等到堆肥變成和山上泥土相近的氣味後才能使用。這個堆肥的事情,我得好好想一想了。

我小時候一直喜歡吃國內的紅富士和黃香蕉蘋果。出國後,在新加坡熱帶水果種類繁多,很少吃蘋果。到了澳洲後,非常不喜歡吃這裏的蘋果,每次吃完都不舒服,到現在,隻能吃煮過的蘋果。我看過這本書後就在想是不是蘋果上的殘留農藥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呢?我同事以前家裏就有棵蘋果樹,她告訴我每次開花時一定要打農藥,否則,蘋果裏都是蟲子,是在開花時就躲在花裏的蟲子。


我家屋前也有棵蘋果樹,因為樹上有個鳥窩,所以住進來6年了,從來沒打過藥。蘋果基本就是小小的,恨不得每個蘋果都有蟲子。我們每年在蘋果很青的時候就摘一盆,做兩瓶果醬而已。如果摘晚了,基本就鳥和possum分食光了。所以這麽多年來,我一直以為這蘋果樹是granny smith apple, 因為從沒見過蘋果變紅過。今年四月份,我們就摘到了一兩個青蘋果,其他都被吃光了。直到5月底,我無意間在蘋果樹下看到一顆紅色的蘋果,沒蟲眼,非常香。原來自家樹上完全成熟的蘋果是這麽好吃的。這粒蘋果是全家分食的,我吃完一點沒事。不知道是因為量少,還是因為沒打農藥,我的腸胃一點事情也沒有。現在,蘋果樹下的雜草我也不除了,就是長得太高時,剪短一些,爭取不讓它們開花,免得雜草籽飛得到處都是。
因為這本書,我在2015年的深秋,還和朋友們一起去了青森,那裏是日本有名的蘋果產地。

這是路上看到的售賣蘋果的店鋪,不同品種的蘋果的成熟期。我們沒有特地去尋找木村家的果園,沒機會品嚐他家的蘋果。其他的蘋果有些喜歡,有些不喜歡,也是會切開不久就會氧化,也會放爛。看來自然栽培農法在青森也不普及。

這是參觀當地一個菊花展時,旁邊一同展出的果樹盆栽。

這個是展出地旁邊種的蘋果樹,工作人員看我們經過,特地告訴我們這樹上的蘋果可以摘,還做出很好吃的樣子。我們每人摘了一個,味道還不錯。

青森(Aomori)真的是個不錯的地方,10月,11月的時候去那邊,各種紅葉,美不勝收。

回到這本書上,有人說人類從古至今都在和土地打交道,有了肥料,有了農藥,有了農業機械,才有了收成的飛躍,才可以喂飽世界上的人口。木村的做法隻是小農經濟,隻夠養活自己和自己家人。他的文章隻要看看就好了。

我不喜歡這書後麵的這句話“借著蘋果,改變了整個地球的男人”,但是,我喜歡最後一句:大自然不會說話,因此,人類必須磨練感性,去感受大自然。對於我,我想嚐試木村的農耕法,隻是因為我想吃到小時候的味道,吃到不讓自己腸胃不舒服的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