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 - 對住房的一些想法
文章來源: 墨農2018-08-25 19:43:45

“居者有其屋, 耕者有其田.” 一個社會隻有大部分人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安定。 如果人們連個安居之所都難以得到, 怎麽能靜下來工作生活? 如果人們整天愁房子,精神麵貌會是怎樣的?

 

國內房價飛漲, 年青人, 尤其大城市的年青人買不起房。 不敢結婚, 不敢要孩子。 今年五月份回國時, 火車上碰到一群北京做科研的年輕人, 大多有碩士或以上學位。 但一提起買房,大多是一聲歎息。 中國有多少個家庭, 有多少套房子?因為據說有很多空置房。 不合理,也浪費。 讓大部分人能買得起自己的住房, 很難嗎?

 

應該有許多國家的成功經驗可以借簽。 比如新加坡。 今天超過80%的新加坡居民,居住在公房裏。新加坡政府利用公積金製度,成功地幫助了幾乎所有有努力工作意向的居民都能夠“居者有其屋”,而不論他的收入高低。

 

居者有其屋,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是八十年代初, 上大學的時候。 我們的一位教授是j新加坡華僑,闊別幾十年後回新加坡探親,回來給我們介紹 ‘居者有其屋’的概念,應該在新加坡很受歡迎。組屋是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承擔建築的公共房屋,為大部分新加坡人的住所。新加坡的組屋製度,始於1960年,當時,新加坡剛剛從英殖民統治下脫離,成立自治機構,整個社會發展比較落後,政府財力有限,民眾住房條件比較差。李光耀當時提出的口號是,要實現新加坡人“居者有其屋”。另外據說德國住房方麵做的也比較好。

 

住房是基本生活保障。大部分人能安居樂業,社會才會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