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種之謎:純種漢族人消失了嗎?(組圖)
文章來源: 雕塑佛2010-10-30 07:46:09

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謝小東稱,他最近剛剛完成了西北地區少數民族變遷的DNA研究,純種漢族人已不存在,“與長期的大規模人種遷移有關係,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周邊少數民族甚至周邊國家都在不斷與漢族融合。”

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9%,總人口約為13億。根據統計,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台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

但是,中國是否存在真正的漢族人?他們應該長什麽樣子?現在住在哪裏?現在的漢族人,除了擁有血統外,還有什麽“根基”?

最近,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中國實際上並不存在純種的漢族人,甚至連漢族的概念,在DNA檢測下都已經不複存在。

“北京人”頭蓋骨(額骨)化石真品

北京人頭骨

漢族:曾經生活在中原地區“我們一般認為漢族人屬於中原人”,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謝小東告訴記者,最近,他剛剛完成了西北地區少數民族變遷的DNA研究。在中國曆史上,中原這個範圍主要是現在的河南,還包括山西南部,江蘇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數地方,也就是說,隻有居住在這裏的人才算是中原人,也就是比較純粹的漢族人。

“但這個說法又不對了,在商周時期,建都於今天西安的西周肯定屬於漢族,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同樣誕生於陝西的秦則直接被定義為戎,成了少數民族。”謝小東說。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中國人一般認為自己是“炎黃子孫”,但根據研究,黃帝發源於今天的甘肅沁陽到天水一帶,炎帝發源於隴東到陝西的黃土高原地區,這些地區實際上都不屬於中原。“這些地方曾長期被成為北狄。”

“因此,漢族隻是某一時期人為的地區性劃分,這個民族並不具有其特定的定義,隻是為了於周邊相區分而建立的。”謝小東告訴記者。

而隨著中國曆史的變遷,即使曾經被確切定義為漢族地區的居民,也發生了大規模遷移。由於服兵役、逃避戰亂、因罪流放等因素,漢族一直在從中原地區向南遷移。

“根據研究,現在的客家人倒是很純粹的繼承了當時中原人的文化傳統,比如他們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曆史痕跡,他們才是真正的中原人,但他們現在隻能以少數族群的形式存在了。”

“中國不存在純種漢族人與長期的大規模人種遷移也有關係,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周邊少數民族甚至周邊國家都在不斷與漢族融合。”

經過大規模血樣檢測,現在,大多數內遷少數民族的來源及走向已經得到了確定。

回族:一度隨成吉思汗遠征

“回族是除漢族外,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謝小東說,回族的名字來自成吉思汗的一支部隊:回回探馬赤軍。是成吉思汗在向西拓展疆土的過程中,沿途征發而來的一支特種部隊,這支部隊驍勇善戰,是成吉思汗部隊的主力。

成吉思汗平定西部後,便把這支特種部隊向東調度,“今天的回族涮羊肉都叫‘東來順’,就是取了那個意思。”於是,隨著成吉思汗的戰略部署,回回探馬赤軍便分散在各個角落,隨後成為回族,按照當初的部署分布在中國各地。

“成吉思汗曾在甘肅一帶駐紮了大量的回回探馬赤軍,於是現今甘肅省境內回民人數比較多。”

更多的回回探馬赤軍隨成吉思汗進攻南宋,隨地駐紮,“其中在攻打南宋鹹陽城一戰中,回回探馬赤軍利用阿拉伯的火炮,把三年沒有攻下的鹹陽城城牆打出缺口。”

而謝小東對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族進行大規模DNA檢測後確定,這裏的回族來源於今天的土庫曼斯坦和哈薩克斯坦。

帶蓋頭的回族女子

越族:隨海平麵上漲而遷徙

“越人,也就是河姆渡人,是曾經在中國南方比較興旺的民族。”謝小東說。

根據考古發現,越人隨著海平麵上漲逐漸向內陸退縮,最後向湖北,江西,廣西遷徙,並最終在廣西消失。

“這種消失並不是人種的滅絕,而是完全與當地民族融合,最終自身民族徹底消失,包括語言和文字,但他們的遺傳基因卻依然頑強的存在,這也是科學家能夠發現越人遷徙路線的依據。”

但謝小東說,這種文化上的消失也不完全,比如江南女人過去經常穿著的蘭褂子和頭上戴的蘭帕子,都有越人的痕跡。

西夏:種族滅絕後的徹底消亡在中原地區周邊的國家中,西夏無疑是最為慘烈的一個,“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時,遭到了空前的抵抗,最終連成吉思汗本人也死在了西夏,這讓成吉思汗的軍隊非常惱火。”謝小東說,在這樣的前提下,蒙古軍隊對西夏進行了種族滅絕政策。

“西夏人基本上被消滅光了,他們的文化、曆史也全部損失殆盡。”這種損失徹底到,即使現代的人種學家刻意去尋找西夏人的基因,也完全找不到範本。

當然,一小部分西夏人也融入了中原,但這些有代表性的基因已無法找到了。

探尋中國人種之謎

人類根據不同膚色被劃分為三大人種,中國人屬於什麽人種呢?

按照人類學家研究,全世界的各種人種都屬於同一物種,有著共同的起源,大約在距今5萬年前,人類體質發展到晚期智人階段。與此同時,世界上的三大人種也基本形成按照人類學家分類,當代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和南亞類型。蒙古人種的主要特征是:體形膚色中等,頭發直而硬,體毛和須發較少,臉扁平,鼻寬度中等,鼻梁較低,唇厚中等,眼瞼大多有內毗褶且眼角有角度(俗稱蒙古眼),高眼眶,順骨突出,多鏟形門齒,麵骨平扁,少體味。

中國文明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在中國境內發現的人骨化石全都屬於原始蒙古人種,屬於晚期智人,因此可以說中國的晚期智人是我們的直係祖先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緊靠發現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地點,曾發現了山頂洞人化石,其中有三個比較完整的頭骨。

北京人頭骨

經著名人類學家魏敦瑞觀察,其中一個男性頭骨在測量上很像某些西歐智人化石,從外形觀察卻應確定為原始蒙古人種;另一個女性頭骨很像美拉尼西亞類型;還有一個女性頭骨則像愛斯基摩人類型。因此,他得出了一個奇怪的推測:這些山頂洞人是由外地遷來的居民,因受到原住當地的蒙古人種的攻擊而絕了種,所以後來的中國人的體質特征同他們沒有直接的繼承關係。後來的學者重新研究了山頂洞人的三個頭骨.認為魏敦瑞過分地強調了三者的差異而對其共同性估計不足,實際上三者都應代表原始蒙古人種,與中國人、愛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別相近,是上述幾種人的共同祖先,並不是幾種人聚集到了一個山頂裏。

山頂洞人就屬於中國的晚期智人,他們的腦量為1300--一1500毫升,在現代人腦量的變異範圍內,腦內動脈支也同現代人接近,說明其智力發達程度已與現代人接近了到了公元前5000年一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中期,中國的北方出現了仰韶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陝西關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和甘肅、青海河套地區,至今已有一千多處遺址被發現,覆蓋了中國文明早期的核心地帶,影響中原大部分後來文化,是中國文明的主千。仰韶文化的居民以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為主體,包含一些中亞、南亞因素,是東亞蒙古人種的主體文化。這個時期的古人已開始大規模的村落定居生活。

在仰韶文化的各遺址中,村落遺址尤以薑寨最為完整。薑寨遺址建立於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3690年,位於陝西省臨撞縣城北的薑寨,麵積為5500平方米,呈圓形,村周圍有寬深都為2米的護村壕,村中央居住區是一個廣場。村落以氏族為組,有5組建築群共100多座房屋,每個氏族有一個大型公房,為中小型房屋所環繞。房屋有地穴、半地穴、平地起建三種,多間房也逐漸流行。房屋多用三合泥鋪地,木骨泥牆。全家以老母親為中心,全家居於中房中,育齡婦女在小房中接待男友,而成年男子平時則住在大公房中,是典型的母係氏族。

這時的農業已高度發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雖然這裏的氣候幹旱.年降水量較少,但雨水多集中在夏季,有利於抗旱作物的生長。加之這裏的黃土由於風成起因,土壤結構均勻,鬆散,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而且土壤中蘊含著較高的自然肥力。這些條件,就使得這裏種植穀物極易獲得鈴高的收成。原始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個巨大成功。文明的產生是與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的。所以說,仰韶文化莫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生活在仰韶文化時期的古人,無疑是中國人的祖先。

人類學家的研究還表明:中國人的人種特征很大程度上是適應東亞中緯度的地理環境的,中等身材,中等膚色與中緯的日照、溫度相應,“蒙古眼”、平鼻可能與中亞寒冷的多風沙氣候有關。

但是,中國人的人種構成也不是單一的,黃河下遊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可能有波利尼西亞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廣東發現的一些人骨化石則有明顯的澳大利亞一尼格羅成分,商代殷墟發現的人頭骨也包含了幾種不同種族的人。因為,在石器時代以前,人類處於長期和大幅度的遷徙中,隻有人類進人了有史時代,形成了地域性民族,歎縫的生活才相對穩定。因而,在中華民族形成一個獨立整體和中國文明的形成過程中,總是要融匯眾多的要素,即使在中華民族形成之後,也在不斷地吸收著新的成分。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20世紀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一,與兵馬俑、北京人、馬王堆漢墓齊名,寫入中學曆史教科書。在這裏,1973年出土了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遺跡,最早的象牙雕刻……最著名的,莫過於出土了當時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當年參加河姆渡考古發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老所長劉軍記憶猶新,當挖掘到距地麵3米深的地方時,黑褐色的土層中閃過幾粒金黃———稻穀?!劉軍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難道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水稻了?要知道,此前一直有中國的稻穀栽培技術來自印度之說,那裏發現的最古老稻穀遺存距今4300年。

河姆渡稻穀堆積層的總重量竟有120噸之重!經農業部門鑒定,稻穀為人工栽培。同時,大量用動物骨頭製成的農具———骨耜出土了,這些中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骨製農具,說明河姆渡人已脫離刀耕火種的時代,進入了耜耕農業的階段。

雖然此後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了距今1.2萬年的栽培稻穀矽石標本,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標本,但沒有更具體證據表明栽培的方式。河姆渡耜耕農業始祖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撼。

水稻、蔬菜、幹欄式建築、精美的陶器……河姆渡以高度發達的文化震驚了世人。經碳14檢測,河姆渡遺址的時間更早於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遺址。劉軍說,全國目前發現的600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糧食遺跡的不到30處,出土過菜籽或蔬菜實物的算上田螺山也僅5處,其中4處在江南。“在新石器時代,長江流域較之黃河流域,文化更先進,技術更發達。”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謎,這或許跟地理位置有關---河姆渡遺址在北緯30度線上。這是一個神秘地帶,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最深的海溝馬裏亞納,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區”,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瑪雅文明遺址,以及中國的神農架、三星堆……這些自然和人類文化之謎,都分布在北緯30度線上。

劉軍回憶,當年挖掘河姆渡,挖到距今約7000年的地層就戛然而止,再往下,全是淤泥。看起來,7000年前已開始種稻製陶的河姆渡文明,仿佛是從天而降的。如此高度成就的史前文化來源何處?無人能解。

距河姆渡遺址僅7公裏處,發現一個迄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麵積約3萬平方米,和河姆渡時間相同,規模相若。

“當年4萬平方米的河姆渡遺址挖掘了26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多件,堪稱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文物密度之最。現在看來田螺山的文物密度還會超過河姆渡。”考古隊員黃渭金告訴記者。

盡管尚未進行碳14檢測,但從出土的文物形製判斷,田螺山遺址所處時代為距今7000年到5600年的1500年間,與河姆渡遺址同一時期。

待開發的田螺山遺址現場

這裏有與河姆渡相似的發現,如橡子、稻米、葫蘆、蕨菜等植物遺跡,狗、牛、鯨魚、梅花鹿、金槍魚等動物遺骸,表明7000年前人類已開始種植穀物、栽培蔬菜、出海捕魚、馴養動物……但這裏更有河姆渡之未有,甚至是國內新石器文化前所未見的全新發現。高度超過90厘米的陶盤口釜和雙耳夾炭陶罐,刻著人臉的陶支角,狀如大象頭部形態的陶塑殘塊,針孔不過毫米的骨針,通體磨光、柄部刻花的完整木槳……

令人興奮的是,令河姆渡一舉成名的“幹欄式建築”,這被視為南方木結構建築的起源,人類從“有巢氏”走向地麵住宅的開始,在田螺山同樣有遺存發現,而且更複雜,更精致。在遺址一角,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古埠頭---這意味著,河姆渡未能揭示的7000年前氏族村落布局,有望“首次在田螺山重現”。

田螺山考古隊上交浙江省文化廳的報告中這樣描述:田螺山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河姆渡遺址並非孤立的存在,完成了河姆渡文化“由點到麵”的曆史跨越。而考古隊負責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孫國平研究員稱,田螺山和河姆渡,說不定7000年前還常來常往呢。

當地媒體上,田螺山被稱為“河姆渡第二”,一個高度評價的稱謂。轟動與厚望都寄予這個才露“冰山一角”的遺址。隻因被譽為“長江流域文明源頭”的河姆渡文化,到底從哪來,又去何處了,發現20餘年來始終是謎。

自然和人類文化之謎,都分布在北緯30度線上。田螺山,能否揭開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