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話曾以一票之差沒能成為國語
文章來源: 雕塑佛2010-08-22 13:17:24

廣東省語言學家羅康寧研究發現,中國古代的民族共同語,在先秦到兩漢時期稱為“雅言”,宋朝以後稱為“官話”,而粵語是保持雅言元素最多的方言。

粵語從秦漢時期就開始脫離古漢語母體,唐宋以後與中原漢語的差異越來越大,到元明清時完全獨立,成為中國最獨特的方言。從小沒接觸粵語的中國人,都覺得它像外語。

其實將粵語(或廣東話)統稱廣州話為並不貼切,因為廣東境內還有客家話、潮州話、台山話等方言。

但廣州作為廣東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廣州話涵蓋珠江三角洲地區、廣東省中部和西南部、廣西的東南部以及香港和澳門,全球講廣州話的人數估計超過7000萬,單在廣東就超過3000萬人,因此廣州話在粵語中代表性最高。

據說,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首屆國會中有人提議奉廣州話為國語;當時來自廣東的國會議員剛好過半數,通過這一法案似乎不成問題。不過,身為廣東人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為了顧全革命大局,勸說粵籍議員放棄以粵語為國語。結果,北京話以一票之差壓倒廣州話成為國語,至今仍讓一些廣州人遺憾不已。

1980年代中國大陸推行改革開放政策,粵語伴隨著香港經濟實力和娛樂事業的強勢北上,對普通話形成了衝擊。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報語文顧問汪惠迪指出,像今天普通話中常用的“靚女”、“買單”(埋單)、“搞定”(攪掂)都是受粵語影響的產物。

然而,香港經濟經過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而走下坡,有廣東網民認為“粵語沒有了領頭羊”;加上珠三角經濟步伐放緩,導致粵語不再風光;甚至認為由於外來移民潮的衝擊,廣西已經出現“去粵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