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故宮的故事(組圖)
文章來源: 雕塑佛2009-07-28 11:55:00

  故宮發生的盜寶案
   
    第一起:1959年8月15日閉館後
   
    盜寶人:武慶輝男18歲山東人
   
    盜竊文物:清朝乾隆年間赤金金冊8頁,佩刀5把,金古錢1枚。
   
    處理結果:1960年3月14日,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武慶輝犯盜竊國寶罪,判處無期徒刑。
   
    第二起:1962年4月16日閉館後
   
    盜寶人:孫國範男36歲河南人
   
    盜寶地點:故宮珍寶館
   
    盜竊文物:金質“皇後之寶”和“廣運之寶”印2枚,各種金質酒杯7件,共重24.25公斤。盜得珍寶後,他攜帶贓物越牆逃跑時,被公安人員當場抓獲。
   
    處理結果:1962年11月3日,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孫國範犯反革命罪和慣盜罪,判處死刑。
   
    第三起:1980年2月1日閉館後
   
    盜寶人:陳銀華男25歲湖北人
   
    盜寶地點:故宮珍寶館
   
    盜竊文物:“珍妃之印”一枚,金質,重6.8公斤,當其越牆逃跑時,被抓獲。
   
    處理結果:1980年8月12日,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陳銀華犯慣盜罪和逃脫罪,判處無期徒刑。
   
    第四起:1987年6月24日閉館後
   
    盜寶人:韓吉林男22歲吉林人
   
    盜寶地點:故宮珍寶館
   
    盜竊文物:盜竊時被發現。
   
    處理結果:1987年8月17日,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韓吉林犯盜竊罪,判處死刑。
   
    第五起:1987年7月6日閉館後
   
    盜寶人:向德強男21歲重慶人
   
    盜寶地點:故宮珍寶館
   
    盜竊文物:盜竊未遂(逃離現場時被抓獲)。

    
   抗戰期間 文物南遷遇土匪
   
    1985年,梁匡忠在故宮文物庫內鑒定從民間收集回的文物 翻拍/記者 匡林華
   
    為避戰火 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館藏精品轉移 文物南遷途中遇土匪——鐵皮箱子轉移國寶最稱手
   
    1933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華北形勢告急,故宮博物院決定將館藏精品轉移,以避戰火浩劫。參與南遷工作的第一代故宮人現在大多已故世,幾經周折,我們找到了曾參加過“文物南遷”這段傳奇曆史的親曆者,一位現年81歲高齡的老“故宮人”——梁匡忠老先生。
   
    梁匡忠告訴記者,那時裝運文物的箱子也是分等級的,當時有一批鐵皮箱,是運送文物的箱子裏最好的一種,“就像打麻將用來裝牌的盒子一樣,這批鐵箱子是用來裝運那些最寶貴的文物的。”梁匡忠說他有一次運送一批曾到倫敦展出過的文物到貴陽時,用的就是這批鐵皮箱,“但是箱子裏裝的具體是哪些文物,我們跟司機都不知道。”

    文物南遷出發前家裏收到匿名信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後,平津受到威脅。故宮博物院決定選擇院藏文物精品南遷。
   
    梁匡忠老人介紹說,那時進文物庫,要兩個人分別校對數字和英文密碼,否則保險門是打不開的,梁老的父親當年就負責管理數字密碼。“1933年2月5日是南遷出發的首日,在那天之前,父親曾收到一封匿名信,信裏的內容大致是說不讓父親護送文物南遷,否則後果自負。”
   
    梁匡忠說,那是當時反對文物南遷的人給寄的。反對的理由是擔心文物的安全問題。
   
    為了安全起見,父親走後家裏曾把門外的姓氏牌改成姓楊,以躲避匿名人的騷擾。
   
    南遷由故宮秘書吳瀛負責押運,張學良命軍隊沿途警戒護送。
   
    東躲西藏避戰亂國寶上路奔波苦一直到1936年底,南京建了朝天宮文物保存庫,文物又從上海遷往南京,父親才帶回消息,讓全家遷往南京。隨著淞滬會戰的開始,南京局勢也變得不太穩定了。
   
    1938年,朝天宮內所有的文物再次清選,共分三批運離南京。

   運輸途中遇土匪兵荒馬亂多患難
   
    梁匡忠回憶說,在押送之前就聽說過有隊伍遇見強盜土匪的事,他自己也遇上了一回。
   
    1941年,梁匡忠不再繼續學業了,成了故宮文物的守護人之一。
   
    那時政府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峨眉、貴陽、樂山辦事處。梁匡忠經常在貴陽、樂山、峨眉三組之間來回轉。
   
    梁匡忠說,具體的年份記不清了,隻記得有一天晚上,在快到四川的路被橫放著的大樹擋了,七八輛運輸車剛停了下來,路邊的樹林裏就聚集了不少人。“知道那是土匪,我很害怕。不過後來看到我們車上有機槍,土匪們都跑了。”
   
    押運過程中,除了艱辛,還隨時麵臨日軍轟炸的危險。80箱精品文物在從湖南大學圖書館搬走不到10天,圖書館就被炸了。梁匡忠跟的這批文物到達漢中後,剛搬走12天,藏文物的地方就被炸平了。
   
    輾轉漂泊二十年我隨文物回故鄉
   
    1947年,文物分水陸兩路,運抵南京。但梁家父子不久又接到了密令,這一次父親梁廷煒被要求護送2972箱國寶中的精華文物前往台灣,而梁匡忠則被命令留守南京。
   
    1949年1月6日,父親梁廷煒登上了“招商局”派出的海滬輪。
   
    父親到台灣後,就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工作。梁匡忠在南京看護剩下的一萬多箱文物,一直到1953年。
   
    從1950年開始,留存南京的故宮文物開始北返,梁匡忠也隨文物再回故鄉。
   
    1979年7月9日,梁匡忠的愛人劉玉娥因白血病去世。同年,兒子梁金生從內蒙古插隊返京後,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成為梁家第五代故宮人。
   
    直到後來,梁匡忠才得知,父母已於1972年去世。而在台灣,已經沒有親人為故宮工作了。



    揭開慈禧寢宮看不見的隱私



慈禧太後的寢床

    
    儲秀宮裏,從每一把椅子、每一張畫,到炕上的水煙袋、梳妝台上的香水,都是慈禧太後才用過的,也是照著她居住時的樣子放著的。
   
    還原家具陳設借助太監手記
   
    儲秀宮是慈禧太後剛進宮時住的地方。後來曾移居長清宮,到她50大壽時,重新“裝修”儲秀宮並搬了回來,之後一直居住在此。
   
    1964年,故宮博物院決定布展儲秀宮,恢複它的原狀。這個“原狀”是個什麽樣?包括朱家溍、徐啟憲在內的專家們,一開始都心裏都沒譜兒。
   
    據徐啟憲老專家介紹,他們當時找出了太監手記下來的賬冊,裏麵記載了哪個桌上放了哪些物件。例如臥室炕幾上,擺放仙鶴燭台一座、玉茶壺一個、玉杯一隻,炕幾下如意一把、痰盂一個等。這主要是用於當時防止物件被盜或丟失而作的記錄。
   
    寢宮玻璃窗外兩大視覺盲點
   
    遊客們參觀儲秀宮,都鼻尖兒貼著玻璃、用手擋著光往裏看,陳設基本上一覽無餘,但卻有兩處看不見的“隱私”。



儲秀宮內的東暖閣是慈禧居住的地方(攝於20世紀80年代)

    
    徐啟憲老專家說,慈禧臥室位於儲秀宮頂西頭,靠著北牆是她的床。床上掛著一層幔、一層帳,正好擋住了床兩頭的兩個小炕幾。慈禧起夜上廁所,就得把兩頭小炕幾的燈點亮了才起來。
   
    還有一處“看不見”的地方,是臥室門背後。臥室門與床之間隔出了一個“小間”,就是慈禧洗臉的地方。這裏擺放了鏡奩盆架,洗臉盆是銅盆。而架上還掛著一張麻布,不是抹布,而是慈禧的洗臉“毛巾”。麻布根本不吸水,和現在使的毛巾沒法兒比,徐老打趣說:“別看慈禧過得奢華,洗臉還得用麻布。”
   
    “原狀陳列”是文物收藏與展覽的一個專用術語,是將一個房間、院落、宮殿等,完全根據檔案和史料記載的曆史模樣進行布展。


   真假龍椅,塗染黃漆露馬腳

現陳列在故宮太和殿內的真龍寶座

現陳列在故宮太和殿內的真龍寶

    
    現在到故宮參觀的遊客,差點兒就見不到金鑾殿上那把真龍椅。
   
    故宮博物院研究室老專家徐啟憲揭開真假龍椅的曆史:眼下太和殿的龍椅從康熙皇帝開始使用,已曆時三百多年;而故宮1925年向公眾開放後的三十九年裏,一直擺放的是袁世凱的“龍椅”,康熙的龍椅被擠到地庫裏散了架。
   
    徐啟憲老專家專門研究故宮文物的原狀陳列。他說,故宮最大最高的建築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最為嚴格的原狀陳列,所有布局、擺設自康熙三十八年以來都沒動過。除了那把龍椅。
   
    袁世凱忙著稱帝非換金鑾殿龍椅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逼出宮後,袁世凱要稱帝。
   
    登基之前,袁世凱想著皇宮不能處處是清王朝的痕跡。而此時溥儀還在後宮居住,後宮匾額就沒動。這就是故宮各個宮殿匾額上都有滿、漢兩種文字,而前三殿隻有漢字的原因。
   
    袁世凱派人照著康熙爺那把龍椅仿製,用粗木、噴金漆,搬上了太和殿。原來那把真龍椅從此打入地庫,被拆了榫頭,散了架。
   
    “袁世凱那把‘龍椅’一看就特別粗糙。”徐啟憲說。
   
    據他介紹,康熙真龍椅噴的金漆是紅中帶黃,而袁世凱的“龍椅”根本不叫噴金漆,而是簡單刷了一層金,泛著刺眼的黃。
   
    撤下袁世凱龍椅搬回康熙爺寶座
    
    擺哪把龍椅還曾經引起專家的爭議。
   
    1925年,故宮成立博物院,正式向公眾開放。此時,人們在太和殿上見到的,是袁世凱沒坐成的龍椅。這一擺就是三十多年。
   
    上世紀50年代末,文物專家開始關注太和殿龍椅的原狀陳列問題。究竟應當陳列袁世凱的龍椅,還是恢複康熙王朝的龍椅?
   
    專家們爭論開了,分成“保袁”和“保清”兩派:“保袁”專家認為,文物原狀陳列就是要按照曆史留下的保存,既然太和殿最後留下的是袁世凱的“龍椅”,就應該照此保留;而包括文物收藏大師朱家溍在內的專家們反對,認為袁世凱最終沒有登基,不能成為一代王朝,太和殿仍應保存清朝的原狀,陳列康熙的真龍寶座。徐啟憲老專家也是“保清”一派。
   
    最終,根據文物原狀陳列的曆史性原則,“保清”派戰勝“保袁”派。故宮最終決定:撤下袁世凱龍椅,搬回康熙寶座。

    真龍椅重見天日坐板車再回大殿
   
    1956年,文物收藏大師朱家溍先生在一張1900年拍攝的老照片上,看到了太和殿內部原貌。於是,他開始尋找那把真龍寶座。
   
    在故宮裏一個存放殘破家具的庫房裏,朱家溍先生發現一把髹金雕龍大椅。經過多方查證,朱老先生斷定這是明嘉靖時的遺物,到康熙年間重修太和殿時,重新修理啟用,一直用到溥儀。這正是被袁世凱撂出去的那把真寶座。
   
    故宮下令修複這把龍椅,由朱家溍先生主持。照著曆史上留下的康熙畫像等資料,朱老先生帶領著一幫專家,修了934個工日。1964年9月,傷痕累累的真龍寶座原貌重現。
   
    真龍椅修好後怎麽上殿?“那時候也沒什麽先進設備,我們就想起了用板車。”徐啟憲老專家說到這兒笑了。幾個專家和工人們小心翼翼地抬著寶座上了板車,過太和門,一路推上太和殿。最後到了寶座跟前的七級台階下,大家又抬著板車一步一步上台階,落板,抬椅,端正立於中央。太和殿真龍寶座回來了。
   
    野貓毛做成撣子給龍椅輕“擦身”
   
    太和殿的每一樣東西都是曆經數百年的文物,要保持它們的原狀,如何打掃清潔?
   
    徐啟憲老專家說,打掃這些宮殿,一樣東西都不能挪動。另外,太和殿要保持幹燥,任何文物清掃都不能用丁點兒水。例如寶座,隻能每天用撣子撣撣灰塵。
   
    “用雞毛撣子?”記者好奇地問。
   
    “那哪兒成啊,太粗糙了!”徐老一口否定。他說,清朝的時候都是用狐狸毛做的撣子,因為隻有這樣柔軟的毛,才不會劃傷龍椅的“皮膚”。現在狐狸是找不著了,一般就用野貓毛之類的撣子代替。還有寶座後麵的七扇屏風、跟前的香爐、仙鶴等擺設,都是用柔軟的毛撣子“擦身”的。
   
    太和殿的地毯和4718塊金磚也都是文物。金磚不是黃金做的,而是蘇州特產的磚,以敲之有聲、斷之無孔而著稱。工作人員每天開殿門前都會墩地,不是用水,而是用桐油。這是從清朝延續了幾百年的做法。而對於地毯,以前得人趴在上麵擦,現在就用吸塵器了。這也算是太和殿裏唯一現代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