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電離飛碟
文章來源: 慕容青草2024-01-20 18:20:24

戴榕菁

2024新年伊始,各種關於外星人或外星技術以及UFO的視頻就不絕於網絡。既然如此,我也就借著這股風來升級一下我當年設計的電離空氣為動力的飛碟。2019年5月下旬我先在中文網站貼出了探討用電離空氣作為飛行器的非傳統驅動力的文章【[1]】,然後在6月初我就貼出一篇相關的英文文章並給出了製造以電離空氣為動力的飛碟的比較具體的設計方案【[2]】,並在7月份將該文章稍加修改後以另一形式貼出【[3]】。在投稿被拒後,我又將該文貼在了一些英文的Preprint網站,結果該文被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人閱讀並下載。我還曾在網上看到打聽該文的一問一答。當我將該文放在某英文網站的討論區後,甚至還引來我當初以為是怪人的一陣奇怪的評論【[4]】。

2022年我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視頻的貼出者給出了一個聲稱是由中國村民拍下然後出售給NASA的飛碟照片,並在視頻中帶著困惑的口氣問:有誰知道那是什麽。

而我一眼就認出那是我在2019年設計的用電離空氣作為動力的飛碟。可惜那支視頻現在已被從YouTube移除了,不知是那個YouTuber自己的決定呢還是YouTube的決定。不過我在看到視頻裏的那隻飛碟的時候就已經將其截屏如下:

圖1. YouTube上的飛碟外型

 

下麵是我在2019年的文章中提供的關於電離式飛碟的幾張示意圖中的兩張:

圖2a 我2019年給出的飛碟輪廓剖麵示意圖

圖2b 我2019年給出的飛碟外表電路網格分布示意圖

 

讀者這時可能會覺得有些困惑,因為圖2和圖1看上去並不一樣呀。

別急。這裏有幾個關鍵點讓我一看就知道視頻中的飛碟應該是真的,而且是與我在2019年設計的原理一致:

1)圖1中的飛碟是除了我的設計之外,我唯一看到的在外表皮出現網格狀的飛碟外型;

2)按照我2019年的設計製作出來的飛碟在其最原始的低級階段起飛後的外表就一定會是如視頻中的那個飛碟一樣表麵上有一層橘黃色的火焰;原因很簡單,那是空氣在電壓還不是很高時被電離後的火焰顏色。而其背後的挑戰主要是電離的溫度會隨著電離的電壓而上升,當溫度高到一定程度時,表麵上按照我的設計用來做導體回路的材料如果扛不住高溫就可能會熔化;

更詳細一點,這過程其實是這樣的:當飛碟周圍的空氣被一定的電壓電離時,如同在自然界的閃電時所發生的那樣,周圍的空氣會迅速升溫升壓進行膨脹。但是,當空氣還沒有來得及膨脹之前,那些還沒有被電離的空氣就會因為處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中開始燃燒。而這樣的燃燒的起始顏色就是橘黃色的。一個人們常見的例子就是當有飛行物高速從外太空進入大氣層時,在一定的速度下,它會帶著一團橘紅色的火球,這火球就是高速摩擦產生的高溫導致飛行物周圍的空氣燃燒造成的/。

3)基於上述兩種原因,視頻中的飛碟首先符合我的設計原理因此它能飛上天空是不奇怪的,更重要的是它一定不是外星人的飛碟,不但因為它的設計(也就是我的設計)過於原始,而且它顯然未能找到高質量的耐高溫導體材料。

那個視頻讓我很高興,於是接連寫了兩撥針對該視頻的中英文文章貼在網上【[5],[6],[7],[8],[9]】。

不過那個視頻也讓非常直觀地看到了我2019年的設計的問題,從而逐漸想到了一些改進的方法,隻不過一直沒有機會來寫。現在正好網上在這2024年初有一股外星人和UFO熱,那我就也趁這個熱勁來將我的2019年的設計升級一下。

相信很多讀者在看到我上麵的圖片之後,如果聯想到傳說中有些飛碟會噴出熱氣來灼傷靠近它的人類的話,會產生這樣一個想法:為什麽不讓我的那個電離空氣的飛碟象外星技術那樣在飛碟的包裝殼的內部將空氣電離再將之噴出來呢?如果你想到了,那麽我們英雄所見略同。

我的第一個改進方案就是讓空氣在上麵的圖2a的飛碟外殼的夾層中進行電離,然後將電離後的高溫高壓氣體釋放出來以產生推力(包括升力)並將該款新設計命名為“內電離飛碟”

再具體一點的思路是這樣的:從大氣中吸入空氣後,將之注入飛碟外殼的夾層中,然後將其中一部分用超高電壓(每米數百萬到數千萬伏)將其中一部份的空氣進行電離,然後將這部分電離後產生的電漿注入剩餘的空氣以導致剩餘的空氣在高溫下燃燒。由於這時空氣的溫度已超出氮氣的燃點(大約1500 ?C),而空氣的78%為氮氣,所以這時主要是氮氣在燃燒,且氮氣的燃燒是無色的。

當然,為了滿足上述的改動要求,我2019年的設計中用到的另一個主要的基本元素,及便攜式核反應堆仍是必須的。

這樣一來,上麵的圖2a和圖2b兩個示意圖就需要進行修改。首先圖2a應該變為:

圖3帶有空氣內吸和壓縮設備的內電離飛碟的內部構造簡化示意圖

與用來表達輪廓的圖2a不同,圖3顯示的是內部帶有空氣內吸和壓縮裝置的飛碟剖麵簡化示意圖。按照這個示意圖,飛碟首先需要從大氣中吸入空氣,然後將空氣注入外殼夾層中進行超高電壓電離和燃燒。相應地,圖2b中的用來貼在飛碟外表網格狀的導體回路就不再需要,但是在表麵仍需要網格狀的結構,隻不過不再是導體回路,而是一個個如圖4所示的柵格狀出氣口:

圖4 內電離飛碟表麵的柵格狀出氣口示意圖

當然,所有出氣口都必須帶有閥門,隻有當需要用到某個出氣口時,該出氣口的閥門才會開啟。所有未被用到的出氣口的閥門都要關閉。

這樣一來,我在2019年的文章【2,3】中提到的用來控製飛碟表麵上的導體回路的機製就要改為控製飛碟表麵上的出氣口的閥門開關的機製。如果已經有人如2022年的那個視頻中顯示的那樣按照我的2019年的設計製作了飛碟,那麽他們將對表麵電路的控製機製改為對表麵出氣口閥門的控製機製應該不會很費事。

好了,上麵就是我將2019年設計的電離式飛碟升級為內電離飛碟的主要改動思路。至於當初設計時提到的以及在後來的文章討論中提到的其它的部分都不需要有大的改動。

討論

1)不要將內電離與內燃或噴氣發動機或火箭發動機搞混了。首先,內燃需要燃料,因此飛行時間很有限,而內電離使用的是大氣中取之不盡的空氣,而其能源又是便攜式核反應堆,因此理論上可以在空中停留和飛行任意長時間。其次,盡管上麵設計的內電離驅動有著可以讓高溫高壓的氣體進入大氣的柵格狀的出口,但是不同於噴氣發動機,這樣的動力係統與我在2019年設計的外電離的思路一樣,是通過讓周圍的空氣迅速膨脹來產生驅動力,而不是象噴氣發動機或火箭發動機那樣是通過反向噴射的氣體的動量來產生驅動力。

2)因為空氣中78%的成分是氮氣,而氮氣燃燒的主要產物為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所以,為了增加能源的利用效率,比較理想地我們應該先從吸入飛碟的空氣中提取一部分氮氣,使得剩餘的空氣中的氮氧比例正好與氮氣充分燃燒時的氮氧比例一致。我們先將提取出的較純的氮氣進行電離,然後將氮氣電離後的高溫電漿注入到氮氣與空氣的混合氣中使得其中的氮氣發生燃燒。相應地,圖3中附加的設備應該不單是空氣內吸和壓縮設備,而是能夠從內吸的空氣中提出一大部分氮氣的設備。

3)為了提高夾層內的氣體的電離和燃燒產生驅動力的效率,我們應該盡量讓整個夾層熱聯通,也就是讓整個夾層內的氣體的溫度基本一樣。這樣一來,就要求飛碟外殼上包括出氣口閥門在內的所有的表麵材料必須不但能耐高溫(不熔化)而且還要具有極高的隔熱性。這是因為夾層內的氣體的溫度基本一樣,如果外表皮的隔熱效果不好的話,不但內部的熱量容易流失,更重要的是飛碟周圍的空氣在受熱一樣的前提下的膨脹也會一樣,因此就無法產生任何驅動力了,飛碟也根本無法升空了。

4)在夾層中的電離和燃燒產生的壓力會比外電離產生的壓力更大,因此對飛碟外殼材料的抗壓強度的要求會更高。

5)前麵提到的柵格狀出氣口之所以要采用柵格狀,主要是為了減少局部氣體的外流量,但同時又能讓夾層內的氣體流出一部分到周圍的環境大氣中。與2019年的設計相同,內電離飛碟的驅動力的產生是通過調節飛碟表麵氣體壓力的整體分布而不是氣體噴出的動量來實現的。因此,不能讓某個局部的氣體流出過快,而是要氣體呈現大麵積的較緩慢的流出。

流出的氣體一方麵可以增加周圍的環境大氣的升溫升壓的效率,另一方麵因為流出的主要是經過電離和燃燒的電漿,它們可以在飛碟的周圍形成一個電漿層。

6)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空氣電離後的等離子體具有可耗散雷達波甚至空氣激波的作用。改用內電離之後,由柵格狀出氣口流到環境大區的電漿仍然可以在飛碟周圍形成一個電漿層。而所需電漿層的厚度將是決定柵格狀出氣口的柵格口徑以及空氣內吸和壓縮機效率的重要指標。如果根據實驗測試認為需要較厚的電漿層才能比較有效地耗散雷達波和激波的話,就需要較大的柵格口徑以及較高的空氣內吸和壓縮效率。

假如將來人類能夠生產出隔熱性可控的材料的話,我們就不需要前麵提到的柵格狀的出氣口了。隻需調節不同部位的表皮的熱傳導係數即可控製飛碟的驅動力方向和大小了。那時就需要考慮其它的措施來在飛碟周圍形成電漿層了。

7)內外混合式電離:雖然與外電離相比,內電離可以避免外表因電離而出現火焰且內部電離更加可控,但是與外電離相比,內電離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內電離的飛碟不宜進入水中或火山口中這一類具有流體介質的環境中。為了克服這一缺點,可以考慮采用內外電離兩套係統並存的設計。平時主要用內電離,在要進入流體介質之前將所有與外界相連的通道關閉,改用外電離的模式。

8)大量關於飛碟停落處出現核輻射的報道顯示現有的外星飛碟普遍帶有便攜式核反應堆的可能性。如果將便攜式反應堆裝入飛碟會帶來人們對於空中核事故的顧慮,那麽就需要找到可替代的高效能源。其基本要求為:a)可以產生超高電壓;b)可以使用很長時間。其中a)是最重要的。

本博客相關文章鏈接

 

核反應可逆嗎?

魔術和UFO
更多的真相還是更多的煙幕彈?
話語權阻擊戰?

這隻飛碟有什麽問題?

隻差一步了,承不承認有何要緊? 

為什麽說“外星人”仍是分水嶺。。。。
Grusch爆料的背景及可能存在的假消息運作?
有點失望。。。。

真的假的?你自己判斷。。。。
假如下周證明這是真的,你還能信科學界?
你不知道的並不等於沒發生

先進的科學與先進的心理學

有關UFO的巧合與假設

外星人和troll的關係?
假如全球管理實體確實存在。。。。
假如外星人早已來到地球。。。。

這種亂邏輯也能宇宙普適?

難道真的隻是人們為了錢?

飛碟其實不需要反重力 

不要小看這次的吹哨

幾點注解。。。。

難道他在暗示著什麽?

簡單理解高溫等離子流驅動力
與我的人造飛碟文章相關的花絮

再談談中國的那隻飛碟

卡報 ---- 地球人還是外星人?

為什麽會想到了外星人。。。。

簡評費米悖論

關於UFO我們確切知道哪些?

中國已造出飛碟?

關於並存文明(CEC)的問答

承認外星人的存在意味著什麽?

旋轉的飛碟

宇航員在月球上看到了什麽?是UFO?

UFO 政治 戰爭
UFO與外星人

人類的倔強及軍方和政府

UFO問題之兩麵的嚴重性

外星人就在我們當中?

飛碟真相之可怕性

現在想想,人造飛碟真的不玄!(原理介紹)

:我沒有將前文“直接用外星人取代統一場?”列在上麵的相關鏈接中。這不是疏忽的遺漏,而是因為我非常猶豫是否要將該文歸入我之前討論UFO和外星人的文章一類中。這裏的原因主要是該文所討論的視頻中Beilek關於外星人的故事實在是疑點重重漏洞太多,真真假假,讓我總有一種有人想故意轉移世人視線的感覺。。。。如我之前反複指出的,假如外星人已經來到地球,他們不可能如Beilek的故事中那樣與人類平等地簽訂什麽協議,而一定會象John Desouza透露的那樣在以global governance的形式操控或影響著地球的事務。。。。我個人感覺Beilek講述的故事中關於曾有多於一百萬的灰人來到地球這一點說不定還比較接近真相,其它的總讓我有一種是在故意轉移視線的感覺。特別是那個所謂的在時空扯出40年的裂縫以及馮諾依曼拯救地球的故事聽上去就是無稽之談。出於這樣的考慮,我就沒有把相關文章列入我對外星人和UFO議題進行探討的文章中。

[[2]] Dai, R. (2019a). “Who was flying that flying sau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p.me/p1w7vF-3h

[[3]] Dai, R. (2019b). “Building an Alien Style Flying Saucer with Human Technologies”. Retrieved from: https://wp.me/p9pbU7-4q

[[5]]戴榕菁(2022)中國已造出飛碟?

[[6] ] Dai, R. (2022). “Has China already built a flying sauc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cademia.edu/86587007/Has_China_already_built_a_flying_saucer

[[7]]戴榕菁(2023)再談談中國的那隻飛碟

[[8]]戴榕菁(2023)簡單理解高溫等離子流驅動力

[[9]] Dai, R. (2023). “More About That Glowing UFO of China”.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cademia.edu/102074750/More_About_That_Glowing_UFO_of_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