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格斯粒子的生成及其它。。。。
文章來源: 慕容青草2023-01-16 06:58:41

戴榕菁

前文(量子論對狹義相對論的致命的依賴)說過,希格斯粒子的產生的前提假設是膠子具有很大的勢能因而可以通過讓強子(質子)相互碰撞而產生希格斯粒子。產生的機會有多大呢?答案是,每十億次碰撞可能產生一個希格斯粒子。那麽希格斯粒子被產生之後能在自然界存在多長時間呢?答案是10-22秒,基本上就是大爆炸後不久的那點時間。那麽物理學家們怎麽知道他們撞出了一個希格斯粒子呢?就是從下麵這個圖所顯示的這樣的數據中判斷出來的:

圖1:判斷希格斯粒子生成的數據曲線。圖片來源:Eddie Boyes,“希格斯機製和粒子質量的物理學(Physics of the HIGGS Mechanism and Particle Mass)”

也就是說讓一對對的質子撞了十億次之後,偶然間在平滑的曲線上出現了比放個屁要短不知多少萬億倍的短暫的小隆包,物理學家們就認為那是希格斯粒子!然後很快就有幾個人因為希格斯粒子的被發現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很顯然,能夠做出這樣的結論而不是把那個十億次才偶然短暫地出現的小隆包當作實驗誤差的前提條件是他們對自己的設備的精度有高度的自信!與之形成對比的是1972年赫塞爾和基廷拎著最先進的原子鍾登上民航去測量時間的相對論效應【[1]】,不知他們以及發表他們的測量結果的Science雜誌和過去半個世紀裏無數引用他們的結果的科普人士們哪來的對民航機的速度精度的自信!

不得不說過去一百年裏的世界物理學的活動充滿了喜劇性。。。。。。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fele%E2%80%93Keating_experi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