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哲學,及機器人
文章來源: 慕容青草2017-04-26 15:20:26
在一個多月前我寫了一篇題為“哲學與數據:區別人與機器人的智能標記”的文章,其中提到哲學從原則上來說是唯一不可能由機器人來代替的領域。由於藝術與哲學是除宗教之外人類文明中最基本的兩大類(粗略地說,數學,科學,文學都可看作它們的子類或組合),我們這裏再來看一下哲學和藝術與機器人的關係。
 
我在“哲學與數據:區別人與機器人的智能標記”一文中提到,哲學屬於人類而不屬於機器人,而繪畫,作詩,書法等屬於藝術的活動都將一一被人工智能攻克。其實,不論是哲學還是藝術都存在著兩個方麵,一是創作的一方,一是欣賞或使用的一方。因為哲學的思維基於對於概念的語言表達,而機器人的思考基於數據,所以機器既不需要使用哲學的指導,它也最多隻能重複使用已有的詞匯進行組合而無法進行全新的哲學創作。對於藝術來說,由於機器人不具備人的情感,因此,藝術的欣賞並不屬於機器人,但是如我們所知,機器人已經可以繪畫,作詩,書法寫作,甚至能夠在需要戰略戰術藝術的圍棋競技中輕易地擊敗了人類。
 
為了要更好地認識上述哲學與藝術的區別,我們還是回到我之前多次提到過的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中說的那句話,“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裏的常無和常有指的是無名(還未被取名的存在)與有名(已經取名的存在),所以老子的那句話將人類的思維劃分為非語言性思維與語言性思維。而藝術對應的就是非語言性思維,哲學對應的就是語言性思維。從藝術欣賞的角度來說,大家對於上述的這種劃分可能不會有什麽異議,但是對於藝術創作來說,專業藝術創作人員可能會告訴你他們的創作都是有很多可以講述出來的技巧的,而既然是可以講述出來,那就是可以用語言來表達了。人們可能會因此而對上述的將藝術與哲學的劃分歸為非語言性思維和語言性思維的劃分產生疑問。
 
其實,雖然藝術的技巧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但是不但藝術的表達過程,包括語言藝術,戰爭藝術,領導藝術,在實際的表達過程中一定會涉及到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過程,而對應著那種過程的素質通常被人們稱為才華。我們之所以可以用語言性思維與非語言性思維來區分哲學類與藝術類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雖然藝術教材可以有語言描述,鋼琴有琴譜,但是與藝術才華相關的表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非意識活動。美國心理學之父與實用主義哲學之父William James對於體育活動對此有過這樣一段相關的論述[]
 
我們投擲或抓接,我們射擊或砍伐,越少用觸覺或肌肉(更少地近距離接觸)且更多地依靠視覺(更多地遠距接觸),我們的意識就更清楚。當你的眼睛盯著目標是,你的手就能抓住它;當你想著你的手的時候,你很可能會錯過你的目標。
 
We pitch or catch, we shoot or chop the better the less tactile and
muscular (the less resident), and the more exclusively optical (the more
remote), our consciousness is. Keep your eye on the place aimed at, and your
hand will fetch it; think of your hand, and you will very likely miss your aim.
 
他也認為彈鋼琴,開車,打網球等複雜的自發性動作都是經過超強訓練後隻要意識給出個指令就可無意識地運作。
 
也就是說,現代心理學家的思考向我們指出了具有藝術性的操作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地進行著的,而這樣的理論也印證了我前麵提到的按照語言性思維和非語言性思維來劃分哲學與藝術的合理性,因為無意識的過程顯然不可能是語言性的思維。
 
那麽,藝術與哲學這兩大類思維活動在語言運用上的不同與機器人的運作有何關係呢?這裏的關係在於,機器人的運作可以在數據的操控之下進行非常精細的微調,而需要語言的哲學思維則必須借助概念來達到整體的把握並無法做到機器所能做到的微調;而擺脫了語言需求的藝術思維則更接近由數據操控的機器人的思考,因此藝術家們可以通過他們的手或嘴或其它身體部位進行非常精細的表演。
 
但另一方麵,由於機器人具有高速高精度的功能,原則上說機器人可以達到人類所能達到的任何藝術精度,而再高明的藝術家卻無法超越機器人所能達到的藝術精度。所不同的是,藝術家能夠欣賞藝術,因此他們能創造出新的藝術品,機器人的創造需要依據一定的有關藝術的數據標準,因此與藝術家相比,機器人的創造性是打了折扣的;隻不過一旦藝術家完成了他的創作,機器人馬上就能不但複製出他的創作,而且能彌補他的作品的缺陷。
 
哲學則不同,不但機器人不需要哲學,而且機器人也無法進行哲學思考。前麵提到的藝術家的創造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賴於哲學的思考,另外,藝術家的創造力也可以被哲學借助機器人來超越:哲學家可以將藝術作品的一些特點總結出來,再由科學家們翻譯成數據標準輸入到機器人的運算係統中,使得機器人具備一定的創造力。由於哲學家們對於藝術的總結恐怕無法超越頂級的藝術家的欣賞與創造力(就如同科學家們永遠無法通過統計的方法來超越頂級的哲學家的哲學思維一樣),由哲學家和科學家們創造出的機器人的創造力可能無法超越曆史上頂級的藝術家,但是,它們卻有可能超出大多數的非頂級的藝術家的創作,如果某個曆史時期的藝術家們水平達不到他們之前的某個曆史階段的頂級藝術家的水平的話,那麽這個時期的所有的藝術家的創造力都有可能不如機器人---這或許將影響到未來的藝術家在世界上的生存方式。。。
 
至於哲學與機器人誰比誰更強,要看機器人的大數據高速度功能是否能夠超越人類的綜合性哲理思辨了。。。
 
另外,文學作為藝術與哲學的綜合體又有著它的特殊性。一方麵,通過大數據的運用,原則上說,機器人是有可能寫出新的故事來的,但是機器人卻無法創造出基於新概念的新哲理,因此,文學領域將可能部分地被機器人攻克。。。。。。



[]William James,
1890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vol II, p520, New
York : Ho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