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課應重視寫作的培養
文章來源: 慕容青草2017-04-22 09:43:02
俗話說,“凡走過必留痕跡,”即便自己忘了,別人可能還記著,在信息時代更是如此。大約56年前,有一陣子我經常收到要我給有關計算經濟學尤其是離散因子模擬(discrete
agent simulation)計算經濟學的雜誌與會議投稿的電子郵件,我反複回函說明我不在那個圈子裏麵,但仍然不斷收到相關的約稿電郵。後來我突然想起,在十多年前,當離散因子模擬計算經濟體係還沒有興起的時候,我曾在自己簡陋的筆記本上嚐試用java通過multithreading編寫用離散因子模擬一個小經濟體係的運算,得到一些非常粗糙簡單的結果,然後將自己的相關想法寫了一篇不長的文章,在網上尋找到當時在巴黎有一個經濟學會議,就寄去了。不久後收到回函說我的文章被接受將在會議期間貼在牆上,而且會收錄到會議的文集中,同時也希望我能去參加會議。我隻不過是一時興起,既沒有讚助機構或同夥,自己也沒有這筆錢,因此過後再也沒有把這事放在心上,那個程序也早隨著那個筆記本扔到垃圾堆裏了。幾年後當離散因子計算經濟學興起後,可能有人從那本文集中看到了我於是才出現了我不斷收到的約稿電郵,除此之外找不出其它的原因了。
最近一陣突然陸續收到幾份邀請給與教育相關的中英文雜誌和會議投稿的邀請,其中一份還是做會議的Session
Chair的邀請。我實在想不出這背後的緣由是什麽,因為我這些年雖然寫過很多文章卻好象沒有專門為教學寫過,更沒有主動給相關文章或會議投過稿,我顯然也不是那個圈子裏的人。但這些陸陸續續的邀請倒是提醒我有必要為哲學教學寫些東西,因為年輕人才是新哲學的真正希望。
過去幾個世紀裏的哲學界不能說不是人才濟濟,也不能說社會沒有投入足夠的資金,但卻成果寥寥;至少今天的世界上此起彼伏的政治經濟問題麵前,不但我們看不到哲學界人士的影響,人們甚至不會去考慮到這些事情與哲學界會搭上什麽界。哲學在今天的文明中似乎就如同藝術品或古董一樣,其存在的意義似乎主要在於觀賞價值,隻不過哲學不如藝術品或古董那樣動輒可以拍賣出天價來。雖然不同時期的主流哲學家要對他們那個時代的這種現象背負主要的責任,但是在曆經了許多代人之後,在世界各地的成千上百的人中俊傑前赴後繼地踏入哲學這一專業行當之後,主流哲學不但仍然未能恢複昔日榮光之萬一,而且還一再地被社會精英們宣判死刑,這不得不令人想到我們的哲學教育恐怕是出問題了,不僅僅是某個國家某個地區的哲學教育出了問題,而是人類整體的哲學教學出了問題。
兩百多年前,德國哲學大師康德曾經提出這樣的詰問“其實哲學怎麽能是學來的呢?[i]”康德想要說的是課堂裏學的都是別人的哲學,每個人隻有勤於哲學思辨才能產生出自己的哲學來。很顯然,康德的警訊並沒有在其後的兩百多年裏得到認真的對待。今天的學子們不是對學哲學不感興趣(據說在美國高中的選修課裏哲學是因常爆滿而最難進去的一門,比已經很時髦的心理學還要搶手),但哲學的思辨顯然沒有成為今天的哲學教育的重點。
雖然我隻接觸到過中美的哲學課,但我相信其反映出的特點與哲學發展之間的關聯具有普遍代表性,因為如果這一特點的相反成立的話,今天的世界主流哲學雜誌恐怕就會折射出不同的形態來。從我所了解的狀況來看,今天的哲學教學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麵:1)哲學史或者說有關哲學家們的故事;2)哲學觀點或對某些哲學理論的要點介紹。這裏唯獨缺少的是維持哲學生命力的寫作。
我本人既不是哲學教師,也從未參與過哲學教學策略或提綱的決定與研討,因此沒有關於今天各國的哲學教學的選材的考量的原則的第一手資料,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與哲學教學相關的一般常識的邏輯關聯中看出導致哲學教學缺少寫作這一關鍵環節的基本原因。
我想這裏的第一個原因恐怕是哲學教學選材的決定層人員對於哲學寫作與一般文學寫作之間的區別缺乏認識。而這種認識的缺乏絕非是偶然或孤立的現象,而是有著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根源,連諾貝爾獎委員會恐怕都很難分清哲學寫作與一般文學寫作之間的不同。過去一個多世紀裏,很多哲學家就是以其文學作品著名,雖然其中有些人因其在哲學上的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獎,其得獎的主要作品卻是具有哲學特色的文學作品。對於哲學寫作與文學寫作之不同的認識的缺乏可能給哲學教學選材帶來的一個直接的後果恐怕就是把培養哲學寫作能力的任務留給語文課(在中國即漢語語文課,在美國即英語課)而哲學課則被用來講授哲學史和介紹哲學理論的要點。
這樣的教學指導思想顯然已經成為挫傷世界範圍內的主流哲學發展的元凶之一。今天如果你有興趣去專業哲學雜誌瀏覽一下,不論是歐陸風格的雜誌還是英美的分析風格的雜誌,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那些文章中不能說沒有哲學思辨,但比較多的是哲學家之間就彼此相同或不同的觀點進行討論或爭辯,主要的著眼點在於非常具體的概念或方法;或者去各大書店瀏覽一些當代哲學家們的哲學專著,會發現那些著作的著眼點也相對比較狹窄而且很多時候是以報告文學的形式表達哲學觀點,很難找到對於綜合性的哲學問題進行如盧梭,休謨,康德,黑格爾,懷特海,羅素等大家那樣的論述,或對綜合性的自然與社會的問題進行如亞當斯密,馬克思,或伯格斯那樣的分析。
這裏恐怕與從中學到大學係統地忽視哲學寫作,用文學寫作代替哲學寫作這樣的教學思路是不無關係的。其實,康德本人在他的《Introduction
to Logic
(邏輯引論)》就沒有把如何培養哲學思辨能力說清楚,而他漏掉的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哲學寫作能力的培養。雖然高超的哲學思辨力是寫出精彩的哲學文章的前提條件,但是寫作本身卻不但是構造理論的必經之路而且幾乎可以說是培養係統地哲學思辨的必經之路。以康德本人的經曆來說,他對此應該是深有體會的,可惜他未能對培養哲學思辨來說的這一關鍵途徑提供進一步的反思。
雖然從哲學作品的自然生成的角度來看,確實不易將哲學寫作與文學寫作分開來,因為這裏確實涉及到作者個體的哲學思辨能力的差異問題,但是,作為從中學(或甚至小學)到大學的係統教育來說,卻是可以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不同於一般的文學寫作的哲學寫作能力的。寫作能力的培養,不論是哲學寫作還是一般文學寫作甚至科技文章的寫作能力的培養都包含了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寫作技巧的學習與實際寫作的練習來提高寫作能力,另一是對於他人的作品的閱讀來提高寫作能力。
導致哲學教學缺少寫作這一環節的第二個原因恐怕就是教材編寫及教學師資人員本身缺乏哲學寫作能力的問題,畢竟一般的文學寫作的題材要比哲學寫作容易尋找和編寫的多。但是,這並不等於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哲學寫作能力上就沒有任何可以作為的空間了。
雖然在教學第一線的師資以及教材編寫人員本人的哲學寫作能力確實是一個影響學生的哲學寫作能力培養的一個世界性的挑戰,但這一缺憾卻在相當的程度上可以通過讓學生閱讀哲學大家的作品來加以克服。要做到這一點意味著哲學教材中不應隻收錄名家理論的要點和哲學評論家或哲學史家們編寫的故事,而是要適當加入從亞裏士多德到羅素這些大家的原著的閱讀材料。。。。。。


[i]Introduction to Logic, by I Kant, URL:
https://archive.org/stream/kantsintroductio00kantuoft/kantsintroductio00kantuoft_djvu.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