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中美教育方式對比
文章來源: 慕容青草2016-08-31 10:10:26

教育方式的差別是一種哲學思維的差別。中美教育方式雖然不同,但有個共同點:它們的缺點都是由於對人性在孩童成長期的特點缺乏了解所致。

以目前的狀況來看,中國的教育仍強調學生的服從及老師的教授並配以激烈應試競爭,所以常被戲稱為填鴨式教育;而美式教育相對來說強調學生的興趣。雖然中美雙方都不會完全否認學生自主性與老師課堂教授加上各種考試的必要,他們之間在教育哲學上的上述差異還是明顯地反映在現實的教學實踐及在各自教育體係下培養出的學生的特點上的。不過,中美雙方各自在教育上的側重都表現出對於人性了解的缺乏。

以中式的強調老師的權威重視課堂教導效率並配合應試教育的思路來說,它的最大弱點是容易造成生理成長期的學生過度的心理壓力,使學生過早地看重功利性的競爭。從這一點來說,它對於人性的偏忽主要在於對於學生成長期的正常心理承受力過於高估,而對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及接受能力過於低估,而且對於學生自尊的重視也不夠。

再看美式的所謂強調學生興趣主張課堂寬鬆自由式的教育,它的主要問題是忽略了人性中的懶惰,過高地估計了學生自主接收新知識的能力,強調學生尊嚴的同時忽略了人類驕傲及不願認錯的特性。它的主要表現是忽視學生對於新知識的掌握需要相當量的重複,因此他們的課外作業中的項目成分大而對已學知識的重複量較少。他們的教師也不象中國教師那樣可以輕易批評學生以免傷害學生自尊心,雖然不能否認這樣做對於培養學生自我約束的自覺性所具有的一定的積極效果,但是也不應忽視這樣的做法造成的學生們“說不得”的驕傲心態的助長。

總之,雙方的偏頗都表現出對於人性的特點尤其是在孩童成長期的人性特點缺乏比較全麵的認識。那麽這些偏頗的長期社會效果如何呢?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並非乍看起來那麽簡單,遠比單單從孩童們的個體成長來看教育的效果的難度更大,這裏涉及到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的問題。

以美式教育來說,雖然寬鬆式的教育可以減輕孩童們成長期的心理壓力,因而使得學生們成人後的人格自尊及相對於權威的獨立性相對地要比較強一些,但是他們缺乏對於人性中的懶惰及接受新知識能力的弱點的認識一定會影響到學生們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普遍的穩固程度。雖然SAT等考試提供了一個讓學生們複習所學知識的機會,但是與中國的題海戰術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相比,美國學生因缺乏對於所學知識的重複而產生的後果會普遍地表現在這樣的教學體製下培養出的學生對於理工科目的需要反複重複的知識的掌握上。

但是,有幾點因素可以使得美式教育的上述缺陷並不會或至少現在還沒有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其一是,社會實踐本來就是一個團隊性作業,這裏需要有紅花也要有綠葉,因此雖然美式教育沒有在學校裏強調學生們對於自然知識的牢固掌握,但也沒有限製少數頂尖學生自己在校外的努力,因此美式教育仍能為社會培養出有頂尖有一般的金字塔式的社會梯隊來,這一點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寬鬆式教育對於在校學習的強度的放鬆造成的不足;

其二是,高科技的發展可以使得少數精英們把他們的知識更容易程序化和自動化,使得多數人並不需要精通高深的自然知識而隻要按照少數人製定的程度來做即可;

其三是,美國可以利用自身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的優勢來吸引世界各地在學童期的高競爭壓力下已經付出過巨大的心理和享受代價的學習優良的學生來美國,這樣可以幫助填補美國在理工科方麵所需人才的不足。

上述三個因素恐怕是使得美式寬鬆教育能夠獲得社會性成功的關鍵。但是,如果美國確實要基於上述三方麵的因素來堅持現有的寬鬆自由式的教育方式,那麽至少應該對這樣的方式及上述三方麵的因素的影響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以確認它們是否確實可以持續為美國的社會發展培養足夠的和必須的人才。

再來看中式教育的社會效果。中式教育的優勢在於它能比較有效地克服學生的懶惰及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一優勢也開始引起世界上其它國家(如英國)的注意。但是,如前麵在討論對於學生個體的影響時已提到,中式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給成長期的學生加以過大的心理壓力及過早地關心功利式的競爭之嚴酷性,另外強調對於老師的絕對服從對於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也會具有一定的負麵影響。這樣的個體效果對於社會實踐的負麵影響其實也是不容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