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哈佛路,難解親情結
文章來源: 若塵liu2010-04-24 13:26:44

我愛我媽媽,愛得如此之深,雖然她吸毒,酗酒,眼睛基本失明,而且還得了精神分裂症。我永遠不會忘記,她曾經愛過我!---麗絲•瑪麗

《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根據麗絲•瑪麗的真人故事改編的勵誌電影,它講述了無家可歸的麗絲經曆人生的艱辛最終走進了哈佛的故事,貫穿其中的是她對親情的渴望與珍愛,和她坦然麵對生活的殘酷並自強不息的生活態度。
   
麗絲的父母都吸毒,對家庭對孩子不管不問,她甚至不知道如何洗澡和換洗內衣,更談不上正常的上學,從來都是為了升級而在的考試時露麵。後來母親吸毒染上了艾滋病進而精神分裂。在媽媽少有的清醒時間,娘兒兩個一起去吃漢堡包,一起回憶兒時娘兒倆坐紙板從山坡上滑下來的快樂時光。也許隻有那一次,但這都沒有關係,她深愛著自己的媽媽,照顧著自己的媽媽,她希望媽媽能一天天好起來,因為有媽媽才有家。
   
“我愛你,媽媽,媽媽,我愛你!”,然而對媽媽的愛並不能阻止媽媽的離去。媽媽埋葬的那天沒有任何祈禱,沒有墓碑,隻有一個棺木。用不了多久,一切都將隨風而逝而了無痕跡。她靜靜的躺在棺木上,再一次回憶娘兒倆從山坡上滑下時的幸福時光。“這個世界不是真實的,很多看似實際的東西都毫無意義,我們隻是活在彼此的心中。媽媽活在我心裏,可我的家在那裏?我無家可歸!”父母親情這人世間最基本的願望對她而言已經成了奢望。此時她開始思考她的人生,開始全新的生活。在那種生活環境下,她可以為自己貧窮的生活找到種種借口,也可以推自己一把去過上更好的生活,她選擇了後者。
   
麗絲申請進高中學習,可錯失了預約時間。為了爭取這次上學機會,她肯求百事纏身的校長給她一分鍾或者半分鍾的時間:“我很聰明,我能夠成功,我隻是需要一次的機會,隻是需要一次機會走出我出生的環境。每個我認識的人都是憤怒,疲憊,掙紮著活下去,但我知道世界上還有一種更好的生活。” 校長被她的事跡和對上學的渴求而感動,從而提前錄取了她。麗絲對充當聯係人的父親說:“我愛你,爸爸。”父親愧欠的說:“別愛我,那是浪費能量。”莉斯安慰爸爸說:“我小時候,別人都在談論毒品,談論性,可你總是很有想法,因為你的緣故,讓我知道世界上還有另外一種生活。”這個自已都覺得不合格的父親在女兒的眼裏是多麽的重要。
   
無家可歸,就以校為家,麗絲用兩年的時光以平均95分的成績修完高中四年的課程,成績在全校150名學生中名列第一,她被哈佛大學錄取,並得到了紐約時報獎學金。一切都變化了,生活再也不會回到從前。回頭看走過的路,受過苦,她沒有抱怨,她說那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抱怨隻能給自己帶來不快樂,相反她很感激生活,感激生活把她逼入了沒有回頭路的境地,唯一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看最終的結局會是什麽?最後的結局是進入哈佛大學,而紐約時報為她付學費。可當記者問起她的願望時,兒時和媽媽一起滑下山坡的鏡頭再次呈現,她說:“我樂意退回現在得到的一切,如果我可以找回我的家庭。”這,就是麗絲心頭永遠無解的親情結。

也許我也經曆過苦日子,也許我也在牽係我曾經有過的父母親情,每次看這個電影都讓我的眼裏滿含淚水,在寫這篇博文時我也是一次又一次的讓淚水浸濕了我的眼睛。可無論我如何寫,我都不能重現電影裏的一切,無論電影如何拍,也不能重現她生活的真實。我的心底裏充滿了對麗絲的深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