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部隊:對戰爭的人性思考
文章來源: 若塵liu2010-03-12 09:08:40

在今年的奧斯卡較量中,小成本製作的《拆彈部隊》一舉拿下了包括最佳導演及最佳影片在內的六個大獎,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它還使得凱瑟林畢格羅成為了第一個站在最高領獎台上的女性導演。可這個片子並不叫好,很多人覺得平淡無奇,甚至有人說它是在為伊拉克戰爭唱讚歌,因為政治的因素而得獎。
   
其實我覺得影片所要描述的遠不止這些,我覺得平淡下掩蓋的是戰爭的真實,是對戰爭期間人性的思考,它是在反對戰爭。在凱瑟林畢格羅的鏡頭裏,她沒有把電影描述成天使與魔鬼,正義與邪惡的戰爭,你難以看出她對某一方的同情或者仇視。表麵看來她仿佛隻是用鏡頭平靜真實的記錄著這場戰爭,可她卻是在用士兵的心體驗著戰爭的殘酷和對戰爭厭倦。
   
讓我們先看一下配角,在拆彈部隊的每一個士兵每天都麵臨著死亡,多數人對戰爭的反應是害怕和恐懼,有的天天害怕自己隨時會死掉,有的被戰友的死時時縈繞腦際揮之不去,有的天天在倒計時想著回家,有的希望離開戰爭回家生個孩子……這些是為了襯托主角的勇敢嗎?不,要襯托也得用敵人而不是用隊友。導演是在描述戰爭期間人們內心的脆弱,是在反映戰爭給士兵的心理帶來的傷害。
   
再讓我們看一下主角,片中最象個人物的詹姆斯:一個經常在炸彈麵前無畏,勇敢,機智,果斷的人,一個拆了八百多次彈還沒有死的人。可是導演沒有把他描述成黃繼光和董存瑞一樣純粹意義上的英雄,你沒有聽到他“為了祖國和人民,衝啊!”的呐喊;當完成一次拆彈任務時,他穿著拆彈服站在水龍頭下,最後頹廢的坐在了浴池裏,他衝洗的不是身上的灰塵,而是內心的疲憊;當隊友告訴他自己很害怕時,他的回答是:“每個人都害怕。”;他當隊友問他為何每次都能夠直麵拆彈時,他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我隻是不去想。”詹姆斯這個片中戰爭情商最高的人,其成功之處在於不去想,也許是不願想,也許是不敢想,也許那是戰爭給士兵的心靈造成的習慣性麻木。片頭那句“在戰鬥中狂飆突擊往往能上癮,強烈而且致命:因為戰爭就象是毒品。”也許就是為詹姆斯寫的,一個被戰爭這個毒品麻木的人,這難道不是一種悲哀?
   
再讓我們看一下片中的倒計時吧,倒計時多是體現了人們期待目前狀態的結束,體現了人們渴望美好事物的到來。在片子的中間一個士兵曾經說過再有39天就結束了,如果今天不死就還有38天了。在片子的結尾是詹姆斯再一次進入戰爭,在他的背後寫下的倒計時數字是365天。那,是整整一年的時間,可那也僅僅是針對一個士兵的時間。對於美國拆彈部隊的倒計時數字在那裏?我們仍然沒有答案,也許遙遙無期!
   
戰爭,經常是統治者的政治手段而已,士兵在戰爭間的特殊使命隻是為了實現統治者自己的欲望罷了。用片中一個士兵的話說,“你死了除了父母幾乎沒有人在乎你!”那些發動戰爭的人是不會為你流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