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培養什麽樣的孩子?
文章來源: janex2009-03-16 18:28:42

昨天學校開大會,新任校長就本校的發展方向作了一席講話,他說,最近學校為了培養重點問題在師生家長中做了調查,居然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提議學校成為 Academic School ,  目標在於盡量培養學生進大學,以升學率為標準!

我所在的這所中學,七年前亞裔孩子還不是很多,最近幾年,華人的孩子越來越多,全校近兩千人的學生,亞裔幾乎占了百分之三十,這幾年因為學校升學率逐年升高,吸引越來越多的華裔家庭,我相信這個調查是符合大部分中國家庭的期望,中國的“唯有讀書高”的思想根深蒂固,有不同想法的父母真是少數,不信在文學成的網友捫心自問一下,你是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大學? 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會說“是”。

我本人不反對培養孩子上大學,我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讀幾年書,上大學對我來說是給孩子更多一些機會,孩子可以學會如何尋求更多的知識的一種本領,倒不是完全因為將來飯碗問題,學會如何求知是一生受益的。

但是,把培養孩子升入大學作為學校的一個主要方向我認為是太狹窄了,至少在文字上這樣清清楚楚寫下來是有點不妥,學校應該教學生生存的各種本領,這包括如何做人,待人,學生應該具備什麽樣的品德和才能才會從容地麵對社會,麵對生活帶來的各種經曆,孩子要有充分的體力和心理準備,隻有學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 

我個人一直對如何培養孩子這個問題感興趣,作為家長,老師,或社會工作者,到底怎樣教育孩子,給孩子教些什麽,把孩子培養成什麽樣的人?

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裏談到過,《情商和智商,哪一個更重要?》我認為,培養孩子良好的情商更重要(為什麽,請看博克裏的文章),因為有成熟的“情商”,孩子在哪兒生活,幹什麽都快樂,但是如果心理有缺陷,就是坐在總公司椅子上他/她仍然不滿足,不一定幸福。

作為我們華人,受“讀書破萬卷,方為人上人“的傳統教育影響,父母顧及孩子的讀書成績,經常忽略了對孩子整個Well-being (翻譯成全麵吧)的培養,或者說我們當中的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孩子在學校讀書的同時,個性和情感方麵也要成長,完善,而個性和情感方麵的成長,在目前來說,在各學校還沒有開設這方麵的基本課程時 (我本人極力主張學校應該開設情感和relationship教育課程),主要還是要靠父母引導。

大家都知道在學業上如何給孩子補習,送孩子去補習學校,給孩子請家教,每天督促孩子做作業等,這些我們華裔家長很會做,而且非常自覺地每天去做,但是,對孩子個性和情感方麵的發展,我相信很多人不知道該怎麽去引導,更多的是以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而然地會成熟了,其實不然,孩子的個性和情感發展是從經曆來的,和年齡不成正比。我們當中很多人都承認,西人的孩子獨立性比較強,中國孩子自立比較差,,這是普遍現象,我在學校幹了十幾年,接觸的孩子有成千上萬,我可以這麽說,就是生在本地的中國孩子,個性情感方麵也還是幼稚,遇到事情不知該如何處理,沒有自信,拿不定主意(我說的是普遍現象,不是絕對的)。為什麽會這樣?根據我多年的觀察,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中西方教育子女,很多不同方麵歸根為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那就是對孩子的尊重,西方人對待孩子,從剛生下來的嬰兒開始就把他們當一個有個性有主意的個體對待,從小就尊重和培養他們獨立的性格。具體舉個例子吧,比如說,從孩子一生下來,在孩子吃飽睡足的情況下,這裏的 maternity  nurse 都會建議,把孩子放在地下,旁邊放些玩具,讓孩子自己看,等到孩子會翻身時,自己玩,父母可以在旁邊看或跟孩子玩,但在孩子不哭的情況下建議不要抱太多。晚上睡覺,也是讓孩子自己睡,而且特別強調在孩子醒的時候放在床上,讓嬰兒學會自己睡覺。這也是培養獨立性的例子之一。

再舉一個例子,孩子兩歲時,很多孩子都會要求自己穿衣服,穿鞋子,西方家長都會耐心地讓孩子去試,自己站在一旁看著,在孩子試過無數次不成功時才問:“要我幫忙嗎?”   我看到很多情況下即使是讓孩子光著腳,他們也不強迫孩子硬要把鞋穿上,不要小看這麽小的一個例子,從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西方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孩子再小,也是有自己的主意的,如果他的願望得到尊重,他的個性就會慢慢發展。我這樣說,不是說凡事都依了孩子,不是的,要看事情的重要性,象穿鞋子這樣問題不大的依以了孩子沒有什麽關係。再比如,陪孩子去買東西,比如買衣服,給孩子在你挑選的幾件中選擇,不要你替他決定,給孩子選擇機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生活中我們每天都要做選擇,作決定,給孩子越多的選擇(決定)機會,孩子慢慢會知道哪一個選擇會有什麽樣的結果,開始認識因果關係, 開始區別好的或不合適的選擇,這都是學習的機會,從小這樣的選擇就會影響到將來上中學課程的選擇,大學的選擇,男朋友/女朋友的選擇,那些我見到經常不知所措的孩子,我的感覺就是這些孩子一定是在家裏一切都父母包辦了,孩子沒有經曆過需要選擇和作決定的機會,因此在生活中真正需要他自己做決定時,他無法作出選擇。不給孩子選擇機會,孩子也就不會有自信,自信是在經過自己的努力(選擇)有好的結果時慢慢產生的,如果他看到自己的決定很多情況下有好的結果,那麽慢慢地他就會對自己有信心,下一次他就有可能作更好的決定,如果父母一切都包辦了,他也就沒有經曆自信的過程,也就不知道什麽是自信。

尊重孩子,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機會,並不是放任自流,什麽都不管,而是有條件的,在你許可的範圍內把決定權交給他,讓他 exercise decision making,  從小時候選什麽顏色畫太陽,周末穿什麽衣服,到大的時候選擇科目,大學,等等,是一步一步來的,你給他的範圍可以一點一點擴大,要注意孩子做出決定後如果不是很重要就不要幹涉他,不要再把你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他,幹涉太多會讓孩子變得縮頭縮尾的,同樣是不敢做決定(不自信)。

下麵引用一點統計,與本文想說明的有點的關係(謝泉水)。

“據世界精神衛生組織對北京、上海抽樣的《世界精神衛生調查》研究,中國包括焦慮障礙、心境障礙、酒精、藥物使用所致精神障礙和衝動控製障礙在內的常見精神障礙患者,年患病率7%,總計至少有6300萬人。

據中國疾病控製中心精神衛生中心統計顯示,中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超過一億人,但民眾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不足五成,就診率更低。在這一億多患者中大多數是焦慮障礙和以抑鬱症為主的心境障礙。”

多數患心理障礙的人,除先天基因的除外,多數與小時後成長環境有關,個性被壓抑,父母忽略,虐待等都會引起孩子各種心理障礙。中國自49年以來,前麵三十年把精力放在“鬧革命”,後三十年人們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如何發家致富,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因此患有精神障礙者這麽多,這是不奇怪的。

最後想說的是,我們華人家長,要注意多花一些時間給孩子,多和他們玩,多尊重他們的意願,多關心他們,注意他們學校的各種活動,多聽,少教訓,還有就是以身作則,如果你想讓孩子做的,首先自己要帶頭,英文中有一句話:“kids may not listen to you, but they never failed to imitate.”  孩子可以不聽你的話,但他們從來不會失敗於模仿你。

當年希特勒如果他夫親同意讓他去學建築,也不至於給世界造成如此大之損失啊。

此乃後話也。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