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被叫停的原因:大公司的宿命?
文章來源: 久經沙場的槍2014-12-18 08:15:15


鄭和下西洋被叫停的原因,中外學者在這方麵做了很多研究,進行了很多考察,包括聯係上具體的曆史事件-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甚至從文化上進行了刨根問底,但答案都不怎麽令人信服。

事實就是,經過龐大宏偉的七次下西洋壯舉,帶領巨無霸的艦隊,革命性的用豆芽菜解決了2萬7千人海上維生素攝取的問題,遠涉印度洋阿拉伯半島以及東部非洲,帶回來無窮多奇珍異寶以及眾多引人入勝的天方異談,最後,在1430年新皇帝上台以後,壯舉戛然而止。

而60年以後的哥倫布,經過遊說歐洲多家王室,最後從西班牙女王那裏得到資助,在1492年駕著3艘帆船和90名船員駛向遠方,從此,開啟了歐洲殖民運動的大篇章,翻開了人類近代史最為驚秫的一頁。

為什麽,為什麽鄭和有那麽輝煌的一個開始,卻有這麽一個暗淡的收尾?海外的奇珍異寶與精彩,在當時的朝廷內外是有目共睹的,即使鄭和本人受到各種緝畔,難道他的2萬7千多見過世麵的船員們,也對到海外發財致富的前景不感興趣嗎?

其實,也許不用搞那麽複雜,用現代大公司轉型的現象,就可以解釋,為什麽威武神明大統一的明朝,在海洋時代這一塊新市場上麵,搞不過山頭林立且家小底子薄的歐洲各王室。

看看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海岸線平滑,腹地有兩條大河,尤其長江以北,地勢平緩,交通方便,中間部段,再加上後來修建的人工大運河,更是把中華大地緊緊地連接在一起。所以,自從秦始皇滅六國以後,中華帝國從來就是大統一的,無論中間如何改朝換代,凡是想和中央不保持一致的,想另起爐灶的,都是偏安一隅的暫時現象,最後總是被中央權力歸為統一。唯一一個例外就是朝鮮半島的:由於大海的保護以及半島容易守護的地裏環境,李家王朝才可以相對保持對中央權力的獨立。

所以,中華帝國是大公司,而且,由來已久。

反過來看看歐洲,海岸線曲折複雜,曆史上要麽不怎麽重要,要麽山頭林立,從來沒有大統一的中央權力。君不見,至今歐盟裏27個成員國,天天吵架,年年扯皮,楞是沒法弄到一起。

所以,歐洲是小公司,很多個,而且,也由來已久。

為什麽在新市場上,大公司一定競爭不過小公司呢?

其實,這是MBA課程裏裏麵最簡單的一個題目,原因在這裏:大公司之所以大,是因為它有輝煌的過去,有現成市場的豐厚占有率,能馬上給它帶來豐厚的收入,是馬上能看得到摸得著的真金白銀,所以,它會不惜人力物力,拚命地要保住這個優勢。而新興市場,一開始的回報不是很清楚,不確定,而且,還伴隨著很多風險。所以,守成的大公司,在新興市場上,從來都是三心二意的,不願冒險的,不見兔子不撒鷹的。

反觀小公司,反正在現有市場上前途有限,還不如抓住機會好好搏一把。

當年鄭和麵對的海洋時代,因為東家是大公司,內陸上的事業龐大宏遠,所以,根本沒把航海當成什麽可以發財致富的偉大事業來看。

而歐洲的小君主國們,相互掐架幾百年,誰也搬不倒誰,內陸上的事業發展前景十分有限,所以,窮則思變,當海洋時代一出現,便義無反顧地積極投身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