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耶路撒冷!(四) 追尋耶穌基督的最後腳步
文章來源: 史迷2006-12-12 11:42:02

耶路撒冷三大宗教的遺址,我已經介紹了兩個,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其實,在耶路撒冷老城內外,更多的,更為人所熟知的,是有關耶穌基督的聖跡。

在第一天,迷失在迷宮般石街石巷中時,我們曾經走過耶穌最後背負十字架所走過的路,也路過基督教聖地____聖墓大教堂。隻是那個入口的門太小,太不起眼,我們甚至沒有想過那不到三尺寬的門後,就是全世界基督徒夢想有生之年能去朝聖一次的聖墓大教堂 (Basilica of the Holy Sepulchre) !待第二天又到門前時,才知道自己也是個大“俗人”,竟與聖地失之交臂。也難怪,誰教我們的佛教寺廟大門,一個個都建造得氣宇軒昂,和宮殿差不多呢。

在耶路撒冷,從耶穌被逮捕到釘上十字架,再到從墓中複活,根據聖經,列出十四個景點,稱為十字架的十四個stations (Fourteen Stations of the Cross)。其中前十個,都在去聖墓教堂的路上,就是那條著名的 Via Dolorosa 街。而後麵的四個,也就是基督教最驚心動魄的時刻,都在聖墓教堂中。了解基督教曆史的朋友,都知道耶穌是死於荒野,下葬在離十字架不遠的石洞中,那這個連耶穌墓地都包括在內的大教堂,是從哪來的呢?


鳥瞰聖墓大教堂。大圓拱下,就是聖墓。

公元四世紀初,在羅馬皇帝宣布基督教為國教之後,皇帝康斯坦丁敦信基督教的母親,海倫娜,訪問了耶路撒冷。她要求康斯坦丁在耶穌蒙難的地方,建造一個大教堂。公元335年,教堂完工。從那以後,教堂幾經異教徒占領者的毀滅,直到1149年,才重建為今天見到的樣式。外表統一了,但內部卻因基督教內的不同派別,都聲稱對聖地有參拜的權力,而分為不同的區間。現在,包括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亞美尼亞人等在內的五個教派,都是聖墓教堂的主人。非常有趣的是,在教堂裏多待一段時間,就會見到不同教派的神職人員,身著不同的教服,以不同形式的宗教禮儀,敬拜共同的聖靈。這其實是一個學習了解基督教的好機會呢。

下麵的兩張圖片,是十字架苦路的第十一、十二和十三站。第十一、十二站是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和死於十字架上。就在這副畫的正前方,也就是我照相的的地方,耶穌基督在他母親眼前,被活生生地釘在十字架。然後,十字架在旁邊立起,直到耶穌殉難(第十二站)。我仿佛回到了2000年前,看到了這血淋淋的一幕,不由自主地有些顫栗。盡管基督教,象其它宗教一樣,不能打動我;但耶穌這種為信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卻一直為我所敬重。身臨其境,方感震撼。


釘上十字架的地方,聖母眼看著兒子受難。

第十三站,是耶穌死後,放置他屍體的石板。耶穌死後幾百年才建了這個教堂,以後教堂又被摧毀了幾次,那石板依舊留存,使我懷疑是不是後人的附會。但每一個基督徒,走進教堂,都會徑直走到正對大門的石板前下跪,或用嘴去親吻,或用手撫摸。那種莊重和敬仰的表情,顯示了信徒們的虔誠。所以,隻要能使信徒的心靈有所歸宿,石板的真假,其實是不重要的。


耶穌死後的停屍石板,眼見很多信徒在此掉淚。

教堂的中心,是在巨型穹拱下的聖墓。它氣勢雄偉,莊嚴陰森。它不是原始的墓穴,是按兩墓室的原型仿造的。我們第二次去聖墓時,正值它開放。從很矮小的石門進去,前廳是天使室。聖經上講星期天早晨,一個婦女進耶穌墓穴為他的屍體塗抹香精時,看到的天使,就坐在這裏,所以起名為天使室(Chapel of the Angel)。裏麵的一間更小,是耶穌的墓穴,也是十字架苦路的最後一站。因為排隊的人很多,進去的人,多是跪一下,轉身就出來。我不會為他下跪,用手摸摸白色大理石裝飾的墓穴和石棺,也算是對殉道者致以敬意了。

耶路撒冷老城外,還有兩處基督徒的聖地。一處在城南的錫安山頂,是耶穌最後晚餐的遺址和聖母瑪利婭升天的教堂。不知是來自猶太先知的預言,還是來自古老的傳說,耶穌最後晚餐的地方,正是祖先猶太大衛王墳墓的上方。這個按預言重建於15世紀的建築,就成為世界各地基督徒崇拜的殿堂。我們去的時候,幾支從美國來朝聖的基督徒團隊,正好同時在。他們充滿著敬意,有人在前麵致詞禱告,人群就不斷地回複“阿們”“阿裏路亞”。然後,一起唱起頌歌。我加入不進去,趁機照了幾張他們的相片。


最後晚餐的所在,是教徒們永久的懷念。

從聖母升天教堂出來,還要去地處老城東邊的橄欖山,也叫客西馬尼 (Gethsemane),是另一處基督徒的聖地。讀過聖經的人都知道,就在這兒,耶穌看望過他的母親瑪利婭後,被羅馬士兵抓獲。再押入耶路撒冷,走完了生命的最後曆程。

在追尋耶穌最後的腳步的我們,也走過了很長的路,實在是很累了。這時,正好有一個出租車的司機向我們自薦,說他是阿拉伯人,又是基督徒,不但可以帶我們去橄欖山,還可以帶我們去巴勒斯坦人管轄下的伯利恒----耶穌基督的誕生地。經過一陣尖銳的討價還價後,我們坐上了他的豐田車,向客西馬尼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