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微信
文章來源: JustTalk2019-07-16 06:40:49

我不知道微信的曆史有多久,我自己擁有智能手機並開始使用微信可能是2015年3月,目前我能查找到的最早朋友圈發帖是這個時間。剛開始蠻興奮的,聊天、看帖,什麽都新鮮。建群、發帖、曬美好生活,好不熱鬧!

我有點強迫症,微信裏的發言、轉貼,所有紅點我都要去看看,我覺得大家提供的信息肯定都有一定的想法,總有一部分值得學習。而且群裏眾人各抒己見、思辨爭論,時常會有提醐灌頂、茅塞頓開的感受。

兩三年下來,轉載文章開始重複,新文章也沒有什麽新觀點,再加上自2013年開始看書學習,自己的認知和觀點也逐漸完善,感覺從微信裏可以學到的東西並沒有太多了。不過辯論依舊,當時還在查經學習,在幾個聖經研讀群裏,非常努力地試圖勸說別人。

2018年1月,女兒腳崴了,因為她不肯停止花旗兵的訓練和比賽,一個多月,扭傷一直沒有怎麽好。她經常叨念,我經常勸導。一天淩晨2點,她忽然驚醒說:“我的腳又崴了!”確定真的不是做夢,我怎麽也不理解躺著睡覺也可以崴腳!

幾個星期以來,一直都在勸說她不要太在意,別緊張兮兮的,要學會放下......那一刻,我霎時體會到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我連天天在一起生活、時刻勸解的女兒都改變不了,又怎麽可能通過微信上的幾句話去改變別人的理念和觀點呢?!在此兩天前看了個視頻,一個天生殘疾的17歲男孩,介紹自己追求喜樂平安的三個建議,其中一條說:遠離那些讓自己不開心的人,多與讓自己開心的人交往。當天早晨醒來,我退了八、九個群。

退群以後,我基本上就專注自己這個“喜樂平安過日子”的小群,時而活躍,時而平淡,談不上什麽影響和改變,大家訴訴苦,尋求點建議什麽的,隨意隨緣。

雖說意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想要影響他人的心態還是沒有徹底改變,隻是不再抱有太大的期望。我在文學城上有個博客,2016年開始寫點記事性的文章,後來有些思考性的。由於大家喜歡用最方便、最快捷的通訊方法--手機,我在2018年4月,讓老公幫我設置了一個微信的公眾號,開始在公眾號裏轉述博客裏的一些文章。公眾號關注的人並不是很多,但的確有不少認同這些觀點的人會跟我聯係,朋友圈越來越大。

剛有微信不久,兒子就總結說:朋友圈就是曬吃的、秀孩子。朋友們分享生活,我覺得如果不理不看,好像有點不尊重。結果,我是看到紅點就點,點了就要評論。隨著朋友越來越多,強迫症也還在繼續,在微信上的時間越來越多,突然間我發現這個已經成為一個生活負擔。

尤其是2019年年初,在一個相當正規、活躍的學習群裏待了一段時間,越發覺得自己沒有時間來照顧家了。五月份,退了學習群,並決定把所有的朋友圈都屏蔽掉,少了很多紅點。同時也慢慢體會到,我其實並不需要去了解別人吃什麽、玩什麽,還是多想想自己該做什麽吧!

《The App Generation》裏麵說,長時間在社交網絡上的人容易覺得自己的生活很不幸,因為大家貼的都是開心時刻,很少有曬杯底漏的,使看者容易產生一個錯覺:別人都很幸福,而自己的生活則困難重重,充滿了挑戰。如果這種情緒長期得不到解脫,很可能會造成心理疾病。剛剛讀完的《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裏麵講述得非常仔細,有很多具體的數據。

還有一個現象,我發現關注了公眾號的人其實並沒有真的看。如果公眾號裏的帖不轉發到其他的群裏,真正看的人似乎隻有~15%

我自己也關注一些公眾號。在關注期間,我會瀏覽每一篇文章。關注一段時間以後發現沒有太多新意,我就取消關注。目前關注的公眾號隻有7個,從來沒有超過10個。

在群裏也是,學到一定程度,我會從群裏退出。微信隻是一個學習、交友的渠道,如果學不到什麽,或朋友多到沒有精力維護,可能就需要斷舍離了。改不了自己的強迫症,隻好用被動方法,“眼不見,心不煩”吧。

語言文字的局限性非常大,想要通過幾篇文章來產生什麽影響,基本上不可能。文章我還會繼續寫,但能說出來的道理其實並不是很多,越來越覺得自己也不過是“車軲轆話來回轉”。

柴米油鹽醬醋茶,衣食住行都需要打理,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上,在追求精神世界美好的同時,別忘了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得順暢點,早日得喜樂平安,千萬不能讓微信成為自己的生活負擔!(這句話其實是說給自己聽的)

任何觀點都隻有一部分可取。我寫寫、你看看、挑著信、試著用。
有興趣請關注我的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