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孩子到底要不要學中文?
文章來源: JustTalk2017-05-11 08:00:22

微信群裏有老師征求大家有關中文教育的方法、經驗、體會,我趁機抱怨了一堆。老師很耐心,Email答複往來三個回合,現整理存檔,同時也想看看大家對海外孩子學習中文的想法。

如果有興趣聽這個老師的唐詩欣賞講座,請移步到:http://www.holisticedu.us/DrLanJiang/index.php

1 我

看到你收集華文教育的信息,我比較慚愧,我們隻去過三年的中文學校,後來孩子們不喜歡,沒有學習的主動力,都是家長在督促著,而且一周隻有一次的課,周間也還沒有抓緊時間複習,效果不是很好,孩子們漸漸地也產生了畏難情緒,不願意去。中文學校校長跟我也說過,學生分布是個金字塔,年級越高,人數越少。我自己的文學修養的素質不是很好,一直也不能體會到中文文學作品的好處,骨子裏沒有重視,所以督促也不是很賣力,孩子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我在中國沒有讀過什麽課外書。到了美國,發現艾米的博客,就是寫《山楂樹之戀》的作者,我比較喜歡她的寫作風格。後來我看英文的作品時,才發現艾米的寫作方式與美國作品的寫法很相似,不論斷、有細節、符合邏輯。再看看中文讀物,我在給孩子讀故事的時候,時常發現裏麵描述的有些東西不但不符合邏輯,而且還妄加論斷,讀完後,要囑咐孩子們 “不要這麽做”,覺得很是無奈。有一年暑假回國,偶爾看《三國演義》裏曹植寫七步詩的那一段,很奇怪小說裏怎麽描寫得那麽簡短的,實在是不過癮。我還讀了一些中學生的課外讀物,作者的主觀論斷讓我覺得很不舒服。對我來說,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所以當看到書中的論斷不是很合適的時候,會導致的逆反,以至於最後讀不下去書。真的不是誇張,當我看到作者說故事裏的一個女學生“又醜又蠢,誰願意和她一組學習?”的時候,我就把書放下了。注意,不是故事裏的一個人說的,是從作者的角度說的。

還有許多的文學作品,把社會狀況分析得非常透徹,但缺乏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和可以用於實踐的具體步驟。你能看清楚問題,可是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解決。我一直對文學修辭抒情,不是特別感興趣,我覺得這些東西是屬於錦上添花。比如這次唐詩欣賞講座中,曹操的詩、毛澤東的詩,還有些積極向上的義氣,多少能夠給大家鼓鼓勁。但是看那些抒情的,描述思念呀、傷感的詩句,盡管寫的也震撼感人,但不能夠幫你做什麽。如果你有過類似的感受,或當時正處在這種情緒下,這些作品不僅不能幫你從這種氣氛中解脫,可能反而會陷得更深。

這是我的真實想法、真實感受,我也不知道中文教學應該是朝哪個方向走。我曾經看過幾本複習考試的材料,對美國的教育理念還是覺得蠻認同的,多注重應用,少注重情感。

2 老師

看了你的郵件,我覺得你提出的主要是兩個問題。
第一,我們為什麽要督促孩子學中文。首先,孩子能不能學下去,能學到多少,到最後不是我們能強迫的。其次,我們的孩子學中文和非華裔學中文的意義並不完全一樣。我的兩個孩子,老大的中文能讀會寫,老二就隻會聽說。我認為學中文於她們而言是一個接受中國文化熏陶的途徑,能掌握多少隻是一個技術性的結果,而我並不預設,也不追求這個結果。這裏聯係到下一個問題,我為什麽如此看重對她們的文化熏陶?那是為了她們成長在這樣一個多元多民族的社會裏,將來自己安身立命,確立自己的Cultural Identity. 成為“香蕉人”,或者“夾縫人”,對於她們而言都是痛苦的。我希望她們給自己確立的定位,就是“美籍華裔”,對自己血統裏承繼的文化充滿信心的同時,對周遭的社會環境有足夠的應付能力、適應能力和判斷能力。漢語教學現有的通用教材,以及我們過去用過的教材,其中的種種弊端,是另外一個一言難盡的問題。

第二,我們要文學來做什麽?你提的問題很尖銳。既然文學無法解決我們生活中現實的任何問題,這個東西為什麽會存在?而且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它從古到今都存在。這也是一個一言難盡的問題。我們留著在講座裏慢慢展開吧。

3 我

聽你這麽一分析,我又有更多的自己想法,再囉嗦一下啊。

對我來說,語言最初隻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工具,隻有聽和說基本上就可以了。後來有了讀和寫,是為了更廣區域、更長時間的交流。從這個交流工具的角度上講,學中文或學英文其實沒有什麽本質的區別,都可以交流。我當時想讓孩子學中文,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將來對他們說教的時候比較方便,所以沒有堅持讀和寫,也的確是我的責任。女兒聽和說基本上沒有什麽問題,即使是討論問題,交流思想,也都還好。兒子可以聽懂日常用語,稍稍深刻一點就聽不懂了。他也不怎麽說,最近偶爾也試圖著說中文,但是真的隻是偶爾。

但如何才能使孩子坦然從心底接受這個定位,我不認為說中國話、讀中文書、吃中國飯就能實現。人,總需要別人的認可,當孩子們的理念得不到足夠的認可的時候,他們很有可能就會迷失自己。我們是 “美籍華裔”,但這僅僅是外表定位,在內心世界裏, 為了讓孩子對社會環境有足夠的應付能力、適應能力和判斷能力,我恰好不想讓他們把自己定位在某一個文化上,我想讓他們 open mind,能集百家之長,定位在某一些原則上,就是《7 habits...》 書中寫的,Live with principles。有了內心的穩定基礎,就不容易被外界忽悠,隨波逐流了。 我希望他們得到別人的認可,不是因為中國文化多麽曆史悠遠、豐富多彩,也不是因為中國國力有多強,而是因為他們能夠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維模式,有自己的待人處事原則,能夠贏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可惜的是,這些理念在中國的文學作品裏好像不是很多,當然也可能是我沒有讀到很多。

到目前為止,兩個孩子的定位還好。女兒的朋友圈是一個混雜體,有白人、黑人、日本人、印度人、馬來西亞人,信仰上有基督教、穆斯林,也有不信教的,但她們都是自尊自愛、積極向上、彼此包容的女孩子。剛剛結束的上周五晚上,九年級的畢業舞會,女兒說她們這一群最後成為舞會上最熱鬧、最受關注的一群,平時的那些 popular kids 反而不明顯了。兒子,比較宅,對朋友相當的挑剔。他不怎麽得罪人,很多孩子都願意和他玩,但他真正喜歡的朋友不多。最要好的是個印度孩子,其餘的白人、華裔都有。以前大家說美國是個大熔爐,現在終於明白其實美國是個色拉盤,但是即使是色拉盤,不同的種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隻要我們是新鮮、無毒、有營養的健康美味蔬菜,就會被放到盤子裏麵。所以,還得 “主要看氣質” 啊!

至於要文學來做什麽,我想起易中天老師的一段視頻,他說:文學、音樂、繪畫這些藝術行為,的確在生活中看不出有什麽用,不能吃、不能喝,也不能穿,不過它們卻是生活中不可少的東西。你看住在岩洞裏麵、守獵采集的原始人,他們也會在石壁、瓦罐上雕刻繪畫,也會做項鏈裝飾,也會圍著篝火唱歌跳舞......盡管都沒有“用”,但這些藝術形式一直和人類並存。藝術是人精神世界的表象,也是人類靈魂的營養。我比較認同易教授的說法。不過,唱歌、跳舞、畫畫、寫作這些靈魂的糧食,好像跟學中文和不學中文也沒有什麽必然的聯係,中英文都可以唱,都可以寫。我比較喜歡道家的理念,順其自然,不強迫。孩子們想學中文,我就教;想理解中國曆史,我就講;想吃中國飯菜,我就做。這次聽詩詞欣賞講座,在家整理文字,女兒也好奇地過來問問,我趕緊現學現賣,也給她塞點兒。如果像兒子那樣,不想學,那就用英文好了。

現在說點和華文教育沾邊的。孩子學中文時有個不方便:英文書有閱讀 level,適用於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各種級別的書,都可以在圖書館借到很多。但是中文的課外讀物裏好像就沒有這個分級,沒有一定的識字量,孩子根本就沒有辦法自己讀書。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把中文的閱讀材料也分分級?或者配合教學進度,重新編寫些故事。不過好像的確是挺難的,我也覺得沒有什麽招數。隻是在學習過程中,沒有足夠的閱讀材料,孩子們難免會逐漸失去興趣,這也是孩子們輟學中文的一個外部因素。咱中國聰明的人多,又肯幹,閱讀材料分級有沒有點可能性?

老師

看到你的來信,覺得在文化定位這個問題上,我們的看法並沒有實質上的不同,隻是我先前可能沒有表述得很清楚。我希望孩子們能有的文化定位,既不是白種的”美國人“,也不是”中國人“,而是”美籍華人“。在這裏長大的孩子們,其實麵臨的文化差異比我們深刻,也比我們複雜。在他們幼年時期不明顯,年紀越大越容易困惑。我也是接觸到很多有色人種的大學生之後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

世界的文明與文化都有其燦爛的一麵,都值得我們去了解。隻是對我們的孩子而言,中華文明是與他們有親緣關係的。他們終身都不能脫離這種親緣關係對他們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也不能擺脫旁人因此而附加於他們的標簽。所以,他們必須以一種建立在充分自信的基礎上麵對這些標簽的能力。而他們的文化自信,又來源於在美國文化的生存環境裏對中華文化的基本了解。不管美國文化被描述成什麽,就說沙拉好了,他們也應當知道自己是胡蘿卜還是白菜,然後才能安心去做一個胡蘿卜或者白菜,這是你說的欣然接受,也是我說的文化定位。對於其他文化的吸收和學習、借鑒,有一個”有容乃大“的心態,就是你所說的集百家之長。而所謂”有容“,需要先有一個足夠大的容器。

關於教材,閱讀分級的書其實不是一般的多。但是這些書總有問題,包括台灣出的。最根本的就是說教太多。說教太多也不是現在才有,從來如此,要改變恐怕很難。因為做到這種改變先要改變編教材的人,情況複雜。

5 我

對於 “不能擺脫旁人因此而附加於他們的標簽” ,女兒已經有所體會,她最近稍稍閑點,又催著我教她中文呢。還有一個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女孩,剛剛9歲,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也跟我學習過一段時間的中文,後來她太忙,暫時停了。兒子盡管年齡也不太大,但似乎比較有主見,一副 “我是中國人,我不會說中文,關你什麽事?” 的大無畏氣概,也許仍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培養孩子們的文化自信,我尚需努力,

6 老師

這裏麵還有一個具體操作的問題,怎麽教?誰來教?其實很關鍵。我們為人之母,肯定要教。但是,我們的教,和老師的教不能是一樣的,因為對於他們而言,我們的角色不是老師。如果不想要搞得孩子逆反,最好不要給他們“上課”,不以傳授他們任何具體的“知識點”為目的,而隻是和他們“聊天”,聊到哪裏算哪裏,聊到什麽算什麽。耐心,堅持,總會收到效果的。至於“知識點”,比如中文,也不要逼太緊,凡事總是水到渠才成。

==========================================
總結:
讓孩子開開心心、自覺自願地學中文,不強迫、不誘惑。如果實現不了,就等等,不要把孩子逼迫得討厭中文及中國文化。

 

給有小娃的父母們:
一個朋友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孩子小時候,她給孩子讀中文故事書時,一個字、一個字用手指著讀,小孩子慢慢地就會認識一些簡單的字,進而越來越多,不需要專門教認字。一旦可以讀,就可以維持一門語言了。我見過一個同事用讀小說的辦法來維持日文水平。
孩子學語言要趁早。女兒兩歲去幼兒園時,中文已經說得很好,所以一直到現在,聽、說都沒有問題。兒子兩歲去幼兒園時,中文還話不成句呢!一天近十個小時的英文環境,回來也沒有時間和他說中文,結果中文就一直沒有提起來,現在聽、說都有問題。有條件的,一定要讓孩子的中文聽、說穩定了,再送幼兒園。
幾年前,我碰巧知道一個富人群體,他們的孩子從2個月大就開始學習中文或其他第二外語,一天至少4個小時的外文環境。長大開始上中文課,每周還需要12個小時的中文交流。
一點小小的經驗,覺得有點道理,我準備保留這個經驗給孫子輩用了。

更多:微信問答:ABC孩子中文的自主閱讀,怎麽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