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妻之死》:不得不說的話
文章來源: GoBucks!2024-05-02 07:36:17

最近讀了《我妻之死》,有一些不得不說的話。

該文比較火爆,有爭議的文章不一定是寫的有多麽好,而是內容比較有爭議。比如,作者吐槽加拿大的醫療體係。免費的醫療體係肯定會有不少弊病,但是在開支合理的條件下,能滿足大部分人的需要,這就是一個平衡的結果。這種體係每個人的體驗是不一樣的,靠一個例子否定一切未免有些極端。印度也差不多是全民醫保(藥費,檢查除外),但質量不好。據說,要想殺死一個人,就把這個人往醫院送就了解了。能住院的恐怕是已經病得不輕了,這樣的成活率恐怕就不會高,何況醫生受到開支的限製,不能嚴格按自己的方案去治療病人。收入高的都有自己私人的醫保,私人醫生,這跟香港美國差不多。治病救人的開支可以說是個無底洞,隻要病人還活著,花錢跟流水沒啥區別。沒有一定的管理機製,誰都會虧本辦不下去。

該文透露了不少病情治療的經過。作者不是醫生,甚至沒有醫療背景,很多事情肯定是說不清楚。很多讀者也沒有醫療背景,對作者的妻子治療也不會理解,隻能跟著作者的感覺走。我覺得沒有經過死者的同意就把醫療細節暴露在網上是對死者的不敬。如果對治療過程不滿意,對某個醫生有意見,完全可以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維權,不需要在網上說三道四的,浪費時間。我相信去法律谘詢一下沒有壞處,人家會告訴你贏的可能性。搞清楚也不會一輩子糾結醫生和醫院。這才是該做的事情。

不少人讀了該文之後,容易理解為《勞妻之死》。癌症除了跟環境有關,跟精神身體壓力巨大也有關係。我好幾個熟人就是因為工作壓力極大,曾經被解雇,尤其是對新移民,重新找工作不像本國人那樣容易。有家庭之後,壓力會更加大。老廣有句俗話,手停口停。西方雖說有失業救濟,但還是太少了。孩子的課外活動,房貸都是巨大的壓力。這位妻子是非常能幹的。類似的我見過。我鄰居就是這樣。老婆除了上班,還有買菜,做飯,帶孩子,而老公基本啥活都不幹,回家就看報讀書。結果女人50多就因為過勞而得了帕金森,行動不方便。男人隻能完全接過家中的事情。好在子女都長達成人,家裏隻有兩老。女人的後半生基本都是男人去操辦,也算是公平。 我印象當中,粵東的客家男人就是這樣,男主外,女主內。男人隻管讀書賺錢,家裏的事情都是女人操辦,所謂的大男子主義。 不少華人富翁是客家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比如李嘉誠。我對此人沒好感,他當年在廣州把黃沙地鐵一帶的老房子都推倒了,建商業中心,把原住民給遷到珠江南邊的海珠區,補償並不好。

這輩子跟醫院打交道比較多的是父母住院。因為年齡太大,住院治療的效果往往不佳,老人家很容易就去世了。重放這些過程很容易產生一種負疚感,認為醫院沒有做好,自己也沒有做得更好。事後看往往能夠看得更加清楚。在治療當中,很多事情是無法預測的,做決定的難度會更大。 自己不是醫生很容易從別人那裏得到各種治療方案,甚至有些牛人認為自己會比醫生更加聰明,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 這也許有些道理,因為過去在中國,讀醫高考分數要求並不太高,而且讀醫要讀五年,要值夜班,不劃算,被認為是不大聰明的才會去學醫。在美國正好相反,能讀醫的個個都是頂尖的學霸,而且隨著電腦業的衰落,學醫競爭更加激烈,除了學習好,其它一切也都要好,幾乎是完人才行。

總的來說,我認為該文是沒有必要。真正愛自己的妻子,那麽寫一篇悼念文章,回憶那些溫馨,感人的小事更有意義。那麽年輕就去世了,相信對自己和孩子的打擊會非常大。充分利用時間去把事情做好,愛妻在天國才能安心。文章引起了很多沒必要的爭議和辯解,除了浪費時間,是沒有太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