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內高考的一些感想
文章來源: GoBucks!2022-06-08 08:28:24

這兩天是國內的高考。來自大陸的海外華人,恐怕沒有幾個沒參加過國內高考的,跟台灣韓國的男人都需要參軍一樣。說起高考,人人都有一段非常特殊的經曆。可惜關於高考的影視劇並不多。隻記得笑星陳佩斯的高考電影,挺搞笑的。

改革開放後的幾年,高考分數是上大學最重要的參考標準,尤其是名牌大學。想上北大清華,在北京以外,基本都是本地的高考狀元才行。北京就比較複雜一下,走後門的也有。我一同學就是這樣。第一年沒考上北大的錄取線,第二年勉強上線,靠關係把檔案拿到。外地人往往看不起北京的考生,認為分數比外地的低,得到了特殊照顧。外地就沒有通過關係的嗎?查分也是一種辦法,隻有加分的,沒有降分的,你說不奇怪嗎?當然還有政治表現,身體條件等等。我高考後得了一場病,發燒咳嗽,但還是順利通過了體檢。但是如果分數沒有達標,這些其它因素是不考慮的。

高考高分的竅門是必須科科都高,否則就有可能拖後腿,把總分拉下來。國內應試教育已經有悠久的曆史。沒有什麽多難的東西,基本靠死記硬背,錐刺骨頭懸梁。來自名校的記憶力普遍不錯,這是我的印象。我討厭死記硬背,完全是跟著興趣愛好去學習。結果文科方麵就表現不好,比如政治就沒有得高分。我喜歡的數學就幾乎是滿分,是高考中最容易的科目。當年的大學錄取率隻有百分之幾,重點大學就更低了。像我這樣的肯定拿不到本地的高考狀元。我校最牛的一位,從一年級開始就是學校的第一,門門功課都很優秀,高考也沒比我多幾分。相比之下,我是失足學生,浪子回頭。 現在看來,有一個正常的童年才是幸福快樂的人生。學習什麽時候都可以開始,而童年的快樂卻是很難回去尋找。可以說,在學習方麵,每個人的足跡都不一樣,條條道路通羅馬。

國內恢複高考有幾十年了,但似乎改變不大。有人曾經想模仿西方大學的錄取,不光是參考高考分數,而是要參考學生的其它方麵的能力。分數不能是唯一的錄取標準。學生的課外活動也很重要。 但綜合錄取卻很難開展,因為托關係,走後門的行為一直都存在。如果采取綜合招生,基本沒有公平之說。即使有通過關係錄取,高考查分,但在中國特有的條件下,按總分錄取還算是最公正的辦法。要想總分高,學生必須努力才行。但很多事實證明,這種努力並非是一種創造力。世界很多著名科學家並非都是考試狀元。如果靠考試能解決世界難題,中國早就超過美國了。如果大學需要招有創造力的,那麽必須看看考生的活動是否顯示證明有這樣的能力,當然首先要排除作假行為。

今天讀到廣西某個高考釘子戶的故事。要是他在美國,讀名校恐怕不是什麽問題,因為他能夠在學習生活資源貧困的條件下能夠達到這樣的考試結果,證明了該學生是十分努力的,能夠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應該是很有前途的。作為高考釘子戶,他也證明了此人是不容易放棄的。但他似乎沒有得到好的高考谘詢,還有社會對名校的崇拜,對非名校的歧視,這導致了他成了高考釘子戶。

談到大學錄取是離不開對某些學生的照顧,比如少數民族。美國這些年來也開始有照顧不同族裔的學生,引起了很多的爭議。我班沒有少數民族,隻是邊疆省份的總分比較低一些,高考大省(福建)的分數線比較高。從畢業來看,高考高分的未必是全班前幾名。當時的大學,真正用功學習的不多,不少人在混日子,反正工作都安排好的,隻要畢業就可以。 不認真努力學習,分數再高也不管用。

總的來說,中美大學考試錄取過程都在改進。 現在網絡普及,真正想學,機會到處都是,不需要讀什麽名牌才能學到。但在中國這樣的特殊環境,人生往往從幼兒園就開始了。有趣的是,一位在新加坡待過的告訴我,他們那裏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