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與死
文章來源: 冰劍出鞘2010-11-02 03:21:18

楊朱說:“古代有句話說:‘活著的時候互相憐愛,死了便互相拋棄。’這句話說到底了。互相憐愛的方法,不僅僅在於感情,過於勤苦的,能使他安逸,饑餓了能使他吃飽,寒冷了能使他溫暖,窮困了能使他順利。

互相拋棄的方法,並不是不互相悲哀,而是口中不含珍珠美玉,身上不穿文彩繡衣,祭奠不設犧牲食品,埋葬不擺冥間器具。

晏嬰向管仲詢問養生之道。管仲說:‘放縱罷了,不要壅塞,不要阻擋。’晏嬰問:‘具體事項是什麽?’管仲說:‘耳朵想聽什麽就聽什麽,眼睛想看什麽就看什麽,鼻子想聞什麽就聞什麽,嘴巴想說什麽就說什麽,身體想怎麽舒服就怎麽舒服,意念想幹什麽就幹什麽。耳朵所想聽的是悅耳的聲音,卻聽不到,就叫做阻塞耳聰;眼睛所想見的是漂亮的顏色,卻看不到,就叫做阻塞目明;鼻子所想聞的是花椒與蘭草,卻聞不到,就叫做阻塞嗅覺;嘴巴所想說的是誰是誰非,卻不能說,就叫做阻塞智慧;身體所想舒服的是美麗與厚實,卻得不到,就叫做抑製舒適;意念所想做的是放縱安逸,卻做不到,就叫做抑製本性。凡此種種阻塞,都是殘毀自己的根源,清除殘毀自己的根源,放縱情欲一直到死,即使隻有一天,一月,一年,十年,這就是我所說的養生。留住殘毀自己的根源,檢束而不放棄,憂懼煩惱一直到老,即使有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也不是我所說的養生。’

管仲又說:‘我已經告訴你怎樣養生了,送死又該怎樣呢?’

晏嬰說:‘送死就簡單了,我怎麽跟你說呢?’

管仲說:‘我就是想聽聽。’

晏嬰說:‘已經死了,難道能由我嗎?燒成灰也行,沉下水也行,埋入土中也行,露在外麵也行,包上柴草扔到溝壑裏也行,穿上禮服繡衣放入棺槨裏也行,碰上什麽都行。’管仲回頭對鮑叔黃子說:‘養生與送死的方法,我們兩人已經說盡了。’”

【原文】引自《列子》

  楊朱曰:“古語有之,‘生相憐,死相捐。’此語至矣。相憐之道,非難情也,勤能使逸,饑能使飽,寒能使溫,窮能使達也。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錦,不陳犧牲,不設明器也。晏平仲問養生於管夷吾。管夷吾曰:‘肆之而已,勿壅勿閼。’晏平仲曰:‘其目奈何?’夷吾曰:‘恣耳之所欲聽,恣目之所欲視,恣鼻之所欲向,恣口之所欲言,恣體之所欲安,恣意之所欲行。夫耳之所欲聞者音聲,而不得聽,謂之閼聰;目之所欲見者美色,而不得視,謂之閼明;鼻之所欲向者椒蘭,而不得嗅,謂之閼顫;口之所欲道者是非,而不得言,謂之閼智;體之所欲安者美厚,而不得行,謂之閼適;意之所欲為者放逸,而不得行,謂之閼性。凡此諸閼,廢虐之主⑥。去廢虐之主,熙熙然以俟死,一日,一月,一年,十年,吾所謂養。拘此廢虐之主,錄而不舍⑧,戚戚然以至久生,百年,千年,萬年,非吾所謂養。’管夷吾曰:‘吾既告子養生矣,送死奈何?’晏平仲曰:‘送死略矣,將何以告焉?’管夷吾曰:‘吾固欲聞之。’平仲曰:‘既死,豈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瘞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棄諸溝壑亦可,袞衣繡裳而納諸石槨亦可,唯所遇焉。’管夷吾顧謂鮑叔黃子曰:‘生死之道,吾二人進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