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的日子:讀書篇
文章來源: 淡然2020-05-09 10:20:37

疫情這麽嚴重,怎麽能靜下心來讀書?於我,這句話應該反過來說,我是因為讀書,才能使自己靜下心來!

疫情時間,想躲社交媒體!太多的真假新聞,太多的相互指責,看多了,情緒低沉,焦慮鬱悶。要完全躲開社交媒體是不可能的,不過慢慢發現,讀書既可以填補不上社交媒體的時間,又能暫時逃避現實。而且讀到一本好書,常常放不下手,於是自然就少了陷入新聞中的時間。讀書,讓我在紛雜中有了一時的安寧!

我是屬於陶淵明形容的"好讀書,不求甚解"之輩,以至很多從前讀過的書已忘卻了大半。看了就會忘,似乎讀書便成了浪費時間?我也這麽想過。可現在我的想法變了,當然是讀了又記住了最好,但即使過後忘了情節,如果已經體驗了讀書過程中的喜怒哀樂,那我也知足了。所以,雖然"好讀書,不求甚解",依然"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自從聽說有可能居家工作,就想著該去圖書館借一些書,拖拉了幾天後終於在一個晚上去了圖書館。一進門就見一告示,因為疫情圖書館第二天就不再開門了,慶幸自己去得及時!因為已接近圖書館晚上關門時間,趕緊取了預約的書又隨手多拿了幾本陳列在樓梯口書架上的書。

《Death in Focus》 便是我隨手多拿的一本書,隻因為它的封麵與我喜歡的一本書《Alice Network》的封麵很象。

其實這本書的情節與《Alice Network》很是不同,女主角Elina不是特工,但她也是經曆了無數的風險,甚至差點丟掉性命。這一切,隻為受人之托,一份臨死前的托付,來自她的一見鍾情的卻不幸被害的情人。故事發生在二戰前夕,歐洲依然在努力擺脫一戰遺留下的各種陰影:失去的親人,一振不起的經濟… 而同時,希特勒在徳國的勢力正在增強。是不惜代價去阻止又一次的戰爭,還是兵來將擋,通過戰爭壓倒邪惡?這是我第一次讀Anne Perry的小說,她是紐約時報的暢銷作家,曾以寫維多利亞時期的作品而著名。《Death in Foucus》是她的《An Elena Standish Novel》係列的第一本。待疫情過後圖書館開門了,我會接著讀她的其它作品。

曾經讀過一篇遊記,遊訪的是一些著名作家居住過的城市。從那篇遊記裏,我記下了Dashiell Hammett的名字,據說他是一個寫偵探小說的高手。在國內時,我曾經很迷福爾摩斯,現在還記得那些在雷雨交加時讀福爾摩斯的既害怕又想讀的心境。來美後還真沒怎麽讀過偵探小說,於是在圖書館預約了 《The Maltese Falcon》,想比較一下Hammett筆下的偵探和福爾摩斯,看看誰的故事更精彩。

一件寶藏,一個私人偵探,一個美麗又精明的女人,一個香水商人,一個大胖子,應該是很容易墮入套路的故事,可是在Hammett的筆下,卻多出了許多撲朔迷離的分枝… 我想我會繼續讀Hammette的其它偵探故事。

另一本隨手借的書是《Save Me the Plums》, 封麵標明是回憶錄,但我並不認識作者。之所以借,因為這不是一般的回憶錄,而是美食家回憶錄( Gourmet Memoir), 是美食家吸引了我!借書時,圖書管理員告訴我,作者Ruth Reichl是紐約時報的食品評論家(food critics), 他說他很喜歡讀Reichl的專欄,還開玩笑說他會等我還了這本書,也借來讀。

如圖書管理員所說,這本書的作者 Reichl 有個我曾經以為是最好的工作,那就是公費去餐館吃喝,寫個評論,再換一家店吃喝!當然我很快地就意識這隻能是我的夢想工作,如同我喜歡旅遊,就夢想著Rick Steve 的工作一樣。拿起這本書,我的好奇心又起,什麽樣的人能幸運地獲取這樣的工作呢?我不但得到了答案,還隨著書中的每個章節,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一個著名美食雜誌背後的諸多故事!

周末,氣溫達到70F,找了個人少的綠地,全家一起曬太陽悠閑地讀完《Save Me the Plums》感覺就像是夏日,一頓清新的野餐後,一顆酸甜的李子入口,不多不少,正好!

放下書,躺在暖洋洋的草地上, 思緒又遊到去年年底時兒子推薦給我的一本書。 他說媽媽喜歡美食,應該喜歡這本書,書名是《Sous Chef》,作者 Michael Gibney 自己就是一名 Sous chef, 他以第一人稱描述了紐約一家高級餐館24小時的運作。 總以為一個好飯店最重要的是一個好大廚,誰能想到廚房裏有那麽多的名堂!

人說隔行如隔山,這兩本書讓我第一次走近與自己喜歡的美食相關的兩個行業,真有大開眼界之感。自此以後,讀美食雜誌,去餐館吃飯,我都會有另一種感受,一種更貼近美食背後的故事的感受!借此也推薦這兩本書給美食愛好者。

宅家的日子,感恩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