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學校手記】:知識 vs. 思想
文章來源: 網上無名2010-01-08 02:14:22

遊完泳,一大幫孩子商量著,想要一起吃晚飯。可惜商量也是白商量——其他孩子在公立學校讀書,課業繁重,中午已經趕了一部分作業,晚上還有兩三張試卷啥的等著他們呢。

我們這家庭學校的孩子,爽啊,能夠從從容容地回家,吃飯、下棋、念書、睡覺,晚上不必惦記什麽功課。課程安排其實也挺多的,不過相對而言,自由空間大,容易把時間的支配權下放到當事人手裏;由於沒有一層又一層的行政管理,所以獎與罰都能立竿見影。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加速的動力十足,學習效率高,無用功做得少。他們知道,節省下來的時間,就是自己的了,不會被老師、家長、補習班占用。

跟大俠表達了一下兒我的自滿情緒,他擔心地提醒我:咱也不能太放鬆了哈,怎麽說也得努力學習啊。這知識,可是實打實的東西,空談不來的。你花多少力氣,就得多少收獲。

我樂了。當然知道他的感受,生活在人人高喊“不要輸在起跑線”的時代,耳聞目睹的,盡是天才兒童,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不說,還多才多藝。說實在的,誰不怕自己孩子忒衰啊?要學習沒學習?要才藝沒才藝?那以後長大了,走出家門,外頭人才濟濟,還不得立馬兒被淘汰?

嗬嗬,不能夠,不能夠。我以我近來的心得寬慰大俠,對他講起同小J一起學習美國內戰曆史那天的事來。

關於內戰,她的曆史書上寫:

How can we call this a free country when we allow one man to own another?” the North asked the South. By this time, the South depended on its slaves. If Southerners freed their slaves, how would they be able to make a living? There was no easy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讀到這裏,稍事停頓。我問她,怎麽看待這個難以解答的問題。

她想了一會兒,說:“我覺得,不應該有奴隸。”

“嗯。那麽,為什麽會有奴隸呢?”

“因為南方有很多的大農場,種這種那的,too much work to do。有了奴隸,才有足夠多的人在這些農場幹活兒。”

“那麽北方呢?”

“書上不是說了麽?北方天氣太冷,種不了cotton and tobacco,沒有大農場。”

“很好。咱們繼續讀書。”

接下來,課本就講到了密蘇裏妥協案:

As new states were added from the territories, a new argument arose. Should the states be admitted as free states, or should they be added as slave states?

Why did this turn into an argument? Remember that each state has two representatives in the Senate. If there were more slave states, the Senate would be more careful to look out for the slave states. However, if the free states controlled the Senate, it would be more interested in the free states. To keep both the free and slave states happy, there had to be an equal number of free and slave states.

In 1819, both Maine and Missouri were asking to become states. Maine would enter as a free state. To keep the Senate equal, Missouri would have to be admitted as a slave state. The people who lived in Missouri, however, did not agree. Some wanted to own slaves while some where against it.

Finally, in 1821, Congress admitted Missouri as a slave state, but only after a compromise was made. Since Missouri was to become a slave state, no other states north of an established boundary line could enter the Union as slave states. This decision was called the Missouri Compromise.

讀完這段,我就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分歧,再問阿小J:“你覺得,北方和南方究竟為什麽打仗呢?是不是因為北方人善良,不喜歡奴役別人,希望人人自由;南方人自私,不願意給別人自由?”

小J這次想了好久,才緩緩地、遲疑地說:“我覺得。。。不是吧。。。北方沒有大農場,不像南方人那麽需要奴隸,而且也買不起奴隸呀。。。奴隸製度對他們沒什麽好處。。。他們想要其它的好處,他們要開工廠。。。”

“沒錯!跟南方的奴隸主相比,北方並非那麽依賴奴隸。他們需要的,是發展工業。當然了,他們鬥爭的結果是好的,促進了美國的統一和進步,讓這個國家在經濟、民主等各個方麵都得到了巨大的好處。但是,你記得不記得媽媽跟你說過,當我們看待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人的時候,要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美國的內戰,是不是也一樣啊?”

“嗯,是。北方要get rid of slavery, make the country a whole,這些都是好事情,可是他們也是為他們自己才這麽做的。God says everyone sinned. 北方人和南方人都是,fighting for their own benefits。”

聽到她的理解,我的心裏倍感欣慰。小J雖然僅僅九歲,但是我知道,她已經能夠理解我們所討論的內容。她明白了,對於我們正在學習的這段內戰曆史,是很難用正義與否來評價的。在中國的教科書上,常常寫明了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在美國的教科書上,往往不提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然而事件畢竟隻是事件,是一些死的知識點。我們的學習,不止是要知道這些知識點以及別人的論斷,更是在史實的旁邊,學著做自己獨立的眉批。

作為曆史,當我們回頭去看,或許可以說,北方是站在絕對的道德製高點上,為了廢奴而奮戰,乃正義之化身,最終解放了奴隸,統一了國家,以正義戰勝邪惡。然而在曆史的當初,大家不過都是在為各人的利益而戰。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所謂無利不起早,不論是北部邦聯,南部聯邦,還是歐洲的銀行家們,bottom line,無一不是要借助槍炮為自己的利益集團爭取最大限度的話語權。人類的罪性就決定了,當曆史不是曆史而是新聞事件時,它最首要的關注點,必然是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而不是道德重建與人文關懷。

接下來,我們又興致勃勃地談了很多。

“小J,媽媽想起去年聖誕節,你說的一些話,讓媽媽很感動,教育了媽媽,不知道你自己還記得不記得。”

“哦?什麽呀?”

“就是我們一起,給你班上的每個同學都準備了聖誕禮物,一人一盒巧克力。結果你帶到學校,立刻就被搶光了。全班四十多個人,沒有一個人對你說聲謝謝。”

“嗯,對呀,我看他們吃,我也想吃,就問他們,能不能給我分一小塊。可是他們誰都不肯給我。。。”

“那天晚上你回家,可不高興了,說:‘國內的小朋友沒有禮貌,拿了禮物都不知道謝謝!可是第二天,你從學校回來,又對我說,媽媽,我昨天說錯了。其實國內的小朋友不是不說謝謝,他們是用不一樣的方法說謝謝。他們大概不習慣用嘴巴說謝謝,可是他們心裏是感激的。’我就問你了,你怎麽知道他們心裏感激呢?你回答我說,因為第二天,有兩個同學都帶了卡片,專門隻給了你,上麵寫著聖誕快樂。你覺得,他們是用聖誕卡片來表達他們的感激。當時媽媽聽了,心想我的阿小J實在是太棒了!你看到了媽媽都看不到的美好的東西,你比媽媽待人處事要寬容得多!”

這時候,兩個弟弟聽到了我們的談話,也加入進來。阿小T說,某某某小朋友告訴過他,他家的“阿姨”老是偷他家的東西。“她也不一定是壞人,對吧,媽媽?比如說,她家裏特別窮,她什麽都買不起。可能她跟小楊阿姨一樣,也有個女兒,可是她太窮了,沒有錢接她來深圳上學。她偷了個玩具給她女兒吧?”

這麽一提醒,孩子們踴躍起來,紛紛舉出各自知道的例子,來表達他們的看法。

判斷對錯,著實很複雜。就說那偷東西的保姆,偷東西肯定是不對的。可是在我們的周圍,誰都免不了在“偷竊”。偷的不見得是東西,因為有的人什麽東西都不缺。但是我們可能在“偷竊”其它的不屬於自己的,愛情、信任、尊重、許可。。。隨著孩子們漸漸長大,我希望自己一直有機會同他們這樣談心,共同把我們對這個世界理解當中的空白,一點一點地填上,做一張沒人會去打分的答卷。

批判性地看待事物,既包括批判性地看待他人,也包括批判性地看待自己。而批判不是最終的目的,否則不過是在製造“雷人”果效,充其量也就是個嘩眾取寵的跳梁小醜。當下這種人已經很多,不需要更多。我相信,真正有責任感的批判,至少應該可以幫助我們去寬容別人的過失與私欲,而對於自身的長足與短缺,也能夠從容相看。

章詒和在紀念陳琳的文章中寫過一句話:“人生的痛苦,有時候不一定是自己的失敗,而是他人無端的成功。”就這句話,跟朋友展開討論。我以為,它很有道理,擲地有聲,隻是無益於驅除痛苦。如果我們的思想足夠強大,就能夠有意識地把轟然作響的事件放進曆史長河之中去沉澱,將幾近致命的遭遇交給崇高的靈魂去處理。

扯遠了,回到眼前。我承認,照著目前學習的情況,我們這三個孩子在學識上,可能及不上其他孩子。很明顯嘛,他們一天用多少時間學習?人家呢?強度與壓力根本就不在同一個重量級上。

可是我有另外的信心。

“表麵看來,我們可能是‘浪費’了好多學習知識的寶貴時間,閑扯一些跟考試毫不相幹的問題。可是我覺得,這種浪費是聰明的投資,是引導孩子如何學習知識,又如何最好地使用學習到的知識,幫助自己照明。”我對大俠如是安慰說。

我們帶著孩子出門看世界,陪他們在家讀雜書,然後交流我們的所見所聞所讀所想。慢慢地,我盼望他們的心胸越來越寬廣,態度也越來越樂觀。在他們的眼中,這個世界不應當是一個封閉的迷局,而應當是一個龐大的、有趣的、斑斕的遊樂場。他們在裏邊暢遊,或者在裏邊碰壁,但是他們總不至於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