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穀的一些年輕華人基督徒
文章來源: 網上無名2008-04-28 12:00:16


這次灣區華人春令會,講員的信息自然很好——這一點,我在參加過的所有退修會上,都未有過失望。不過對我而言,此次與別次又有其它不同和特別讓我感動的地方,就是大會上義務參與的一批年輕同工。

我所屬的教會,一向以長者還有來自香港台灣的信徒家庭為主。因此,教會服事的中堅力量,長期以來都是一群老人家和早年從港台移民過來的先生太太。他們當中比較多見的特點,就是沉默寡言,吃得辛苦。教會平時的“家務”,諸如煮飯、清潔、除草、接待等等,都是他們在操持。很少見到牧者或者執事催促他們做事——他們總是在他人並不注意的時候,默默把事情做好,將教會料理齊整了。

最近幾年,教會裏邊才慢慢多了幾戶大陸來的家庭,背景跟我們類似,多是先讀書後工作,雖然對比剛出來留學那段艱苦,生活已經相對安穩,但還是感覺比較掙紮奮鬥。而且絕大多數從內地出來的同學,並非出自世代的基督徒家庭,幾乎全都是初信徒,是信仰方麵的嬰孩,所以在教會,享受愛護居多,為教會服務居少。

出於受教背景和學識程度的關係,我們這批人,在查考聖經的時候博學敏銳,也很可以站在講台上主持節目、帶領詩歌、翻譯講道。但是我總覺得,我們高談闊論太多,虛心事奉太少,骨子裏並沒有擺脫固有的驕傲和自我奮鬥目標。於是,當教會需要網站建設和設備更新方麵的參與,或者吃完飯要找一兩個刷洗碗碟的弟兄姊妹,前者讓我們多年所學的裝備可以派上用場,後者讓我們不言不語去幹幾件比較髒比較累的活計,我們卻說不行,我們有太多的家庭瑣事要去忙碌,有太小的孩子要去照顧,有太艱難的個人困苦要去自怨自艾。於是我們這間老教會,在建堂與更新等等事宜上一拖再拖。我們的教會越來越老,我們的會眾也越來越老。

老教會有老教會的好處——會眾信仰穩固,是非少,務實多。但是,由於缺乏新生力量,所以在教會活力與軟件建設方麵,我們必定顯得日漸落伍,與時代脫節。

在這一次的春令會,我卻見到了完全不同的一幅景象。

此次春令會,是由多家灣區教會聯合舉辦的聚會,同工由來自不同教會的人員組成。我發現,它的構成非常有意思,清一色全部都是從大陸來美的青年或者中年,年齡大約同我相仿,在 30-40 之間,而且絕大多數是在矽穀從事“挨踢”工作的弟兄。他們活力充沛,配搭和諧,最可貴的,是願意腳踏實地地為神的事工出綿薄之力。

大約是八九年前吧,我曾經來南灣應試過幾份工作,見識了久聞其名的矽穀。滿眼所見,都是年輕的華人。他們意氣風發,開著我在東部村莊裏頭難得一見的各色高級小轎車,牛掰極了。那是我有生以來頭一次在中國以外的地方看見那麽多中國年輕人,開著那麽多高級車子,顯得那麽地誌得意滿。雖然當時的我跟他們年紀差不太多,但我卻悲哀地覺得,我老了,這輩子要想有什麽建樹,肯定已經來不及了。

結果我沒有去矽穀工作,而是來到了相對平民的東灣地區。

住過舊金山灣區的人,大概都知道這種地區劃分的意思。雖然同在灣區,但是 Berkeley 還是 Stanford ,東灣還是南灣,那是截然不同的兩個天地。一個非常平民,一個非常暴發。而舊金山市裏的嬉皮,又是其它地段比不了的。甚至在千禧年間 NASDAQ 崩盤引至失業危機之後,這種根本的差別,也沒有絲毫的減弱,依然南是南北是北中間是中間。

雖然我不在南灣,“挨踢”界朋友也不算多,卻曾在 BBS 上認識過一群矽穀的工程師。記得有一次,大家聊天,我說我很佩服他們,有知識有青春還特別有錢,感覺可以所向披靡啊。立刻有個男生挺無奈地對我說:“矽穀這兒最不缺的,就是工程師了!我們是工程師,更是矽穀的機器。”他這麽說,著實讓我吃了一驚,因為憑我的環境,根本無從體會一群號稱人中俊傑的家夥,那些以開私人飛機作為業餘娛樂活動的年輕富翁和成功人士,他們內心裏難言的失落,都是為了哪般和哪般。

後來讀到《冰川期的春天》。我一直覺得那部小說寫得非常一般,不過裏頭一些對於工作生活的細節描述,對我而言倒還有點兒意思。從中我發現,矽穀那裏居住著跟我源自同個地方的許多人,離我如此之近,卻又如此之遠。

這一次的春令會,正是這樣一些人,用了近一年的時間,辛辛苦苦召集起來的。五百多人的聚會,雖然人數並不至於多到離譜,但是難得全是些並不認識的人們,就這麽紛紛開車跑進這個山穀,成了朋友,成了弟兄姐妹。這還是我第一次,看到那麽多從大陸來的背景相似的華人,不用翻譯不用解釋,就能有條不紊地吃住在一起,共同唱那些我們最熟悉的讚美詩歌,共同在聆聽傾訴禱告分享當中,度過幾天美好的時光。而且,這一切,都是我原以為還遠沒有開始投身服事的群體組織的。由於他們的“挨踢”背景和旺盛的精力,各項會務都高效而順利,顯現了年輕人出來服事的美好之處。

有個晚上,有少兒篝火晚會,我跑去幫忙。看見四五個二、三十歲的小夥子,帶領近百名從嬰兒到十歲左右年齡不等的孩子,做遊戲,唱歌跳舞,烤棉花糖。這些主內弟兄,他們在生活中,有些是新任老公,有些是新任父親,正在努力學習如何在新的家庭結構中,承重而不失去對生活的熱忱與激情。看到他們能夠在矽穀壓力中奮力打拚的同時,認真而熱情地為神的事工辛勞,我自覺非常慚愧。

忙碌和生活的重壓,對於每個人,幾乎都是逃脫不了的。但是終究還是有人,願意抽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為了愛神和愛人的緣故,踏踏實實做一些事情,不圖名不圖利,甚至忙到最終,連姓名都不為人所知。他們的人格,是可寶貴的,在神那裏,必定有他們的冠冕。

我們聽完了看完了吃完了喝完了,揮揮手說聲 bye-bye ,去其它地方繼續旅行。臨走之前,同工在車窗外對我們道一聲“神祝福你”。這句話,我們就這麽帶下山,帶回家,記在了心間。



歌曲欣賞:這是我欽佩的女孩子小敏所寫的一首廣為傳唱的歌曲——《這裏有神的同在》。小敏,迦南詩歌的作者,出生於河南農村,僅有初一學曆,從沒學過作詩作曲,完全不通樂理,卻成了古今中外創作讚美詩歌最多的人。她創作的歌曲,質樸、動人,有著很多音樂家畢生都無法達到的魅力。這次春令會上,指揮家蘇文星帶我們唱小敏姐妹寫的歌,其美其善感人至深,令人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