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過分注重培養孩子的原因
文章來源: mikecwu2021-09-16 16:49:37

中國家長給孩子加很重的壓力,在課外還需要不停地補課,甚至到了海外還把這個壞習慣帶過來,到底是什麽原因?

這種病態的育兒方法,歸根到底來自中國自古以來的獨裁製度。

有小朋友就要反問了:這是中華民族注重後代教育的優良傳統,和政治製度有什麽關係?且聽我分析:

希望孩子將來有個好的人生,確實是中華父母優良的美德。但是,一個成功的人生為什麽和孩子的考試成績有那麽大的聯係?行行出狀元,條條大路通羅馬,美國家長們大多也是希望孩子們都至少能夠中學畢業,但課外活動,棋琴書畫等,應該是孩子們自己要學,家長支持而已,而不像中國家長軟硬兼施推著孩子去學的。

區別在於:美國是一個自由經濟體質,各行各業的大小企業都是私營的,土地資源也是私有的,在這種大環境下,個人在職場的地位完全看個人的能力,跟你的學曆,以及你具備的棋琴書畫能力沒有關係。很多沒用大學文憑的人,通過工作積累經驗,照樣可以比有大學文憑的人做更多更好的事情。沒有哪個美國計算機博士會自稱專業知識超過沒有大學文憑的比爾蓋茨。

然而中國的製度就不同了,中國目前的體質仍然是古代皇朝的封建製度,政府掌控了土地資源,掌控了經濟。這種情況下,資源和工作機會等,就不是由市場來按照需求調節,而是人為地來分配。那麽如何人為分配才合理?中國的判斷標準是:考試成績。從古代科舉製度,到現在的高考製度,以及考公務員製度,都是以考分來衡量一個人最終能夠得到政府分發的資源。這就造成了為什麽中國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逼孩子們學這學那,因為從小就是需要和其他同齡人爭搶政府發放的資源:好的幼兒園才能進好的小學,才能進好的中學,才能進好的大學,才能有好的工作。

而到了工作,是真正可以施展才華的時候,中國人則不把精力放在正經的科研創新,而放在搞好人際關係方麵,因為搞好了人際關係,才能更好地獲取政府發放的資源:土地使用權,營業許可證,原材料的分配,等等。沒有人際關係的人,則處於社會底層,隻好拚命給孩子施加壓力,希望通過孩子成績好來翻身。而有人際關係的人,覺得中國製度好,賺錢容易,也容易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看不起別人,特別看不起美國,然而也毫不猶豫送孩子來美國。

這種封建獨裁製度是中國發展最大的障礙。人民沒有自由,市場沒有自由,土地沒有自由,這個社會永遠發展不起來。

離開了中國的父母們,應該搞清楚推娃後麵的原因。在海外其它國家,根本沒有必要讓孩子那麽辛苦。在美國主要看你個人,至於讀哪個大學,讀不讀大學,對人生的影響不是很大。大部分父母就是要子女當個醫生什麽的,那麽本科讀什麽就無所謂,反正是本科後考醫學院而已。既然本科無所謂,那麽中學就應該讓孩子們自由發展,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

孩子的成長過程應該是輕鬆愉快的。能輕鬆考上好大學當然不錯。但辛辛苦苦考上一個好大學,然後很吃力地去跟上其他輕鬆考上來的同學們,對這個學生並不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才是人生幸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