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的解釋
文章來源: mikecwu2021-06-21 15:00:24

除了人類的哺乳動物裏,父親在育兒方麵的投入是忽略不計的。從老鼠到羚羊,從老虎獅子到猩猩,父親除了提供精子外,最多就是保護群體不受外界入侵者幹擾,對於育兒即沒有能力哺乳,又沒有投入時間來教育小崽撲食等技能。哺乳動物育兒基本都是靠母親。(鳥類雙親共同育兒倒是比較常見,哺乳動物僅有大灰狼,Gibbon 和 Beaver)。

人類的不同是,嬰兒成長需要很長一段時間,而且需要很大精力來哺養,人類母親單獨哺養嬰兒如果不是不可能,也是非常困難。從嬰兒撫養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在人類群居的原始社會環境下至少要6-7年時間,直到孩子能夠獨立跑跳,跟上群體。七年之癢就是原始社會裏夫妻在孩子獨立後需要另尋配偶去產生新後代,增加後代基因多樣化的需求。

當代社會和原始社會不同的是,人生的成功不在於體力,而在於腦力強壯。腦力強壯不僅僅是會讀書,而且也是擁有一個完整的人格,以適應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在當代社會職場,社交,家庭等生活中遊刃有餘,從容對待,更好地存活並發展。

而這個腦力的發展,就需要雙親-母親和父親-的大量投入。人的大腦要到25歲才完全發育成熟,這就意味著為了孩子最健康的腦力發展,父母需要一生的哺育以及支持。而且正因為嬰兒初期需要母親的全心哺育,一個家庭需要父親在外工作支撐,因此父親在社會方麵的經驗相對豐富,在養育孩子社會技能方麵,父親的角色是決不可少的。

人類和其它生物一樣在不斷進化。任何時候我們都是處於一個變化狀態之中。目前我們也在進化,以前原始社會留下的本能還在,因此對孩子沒有耐心,七年之癢想拋棄家庭另尋新歡等衝動都還存在。自然選擇,自然淘汰法則也一直存在-原始社會淘汰體質弱的,當代社會就會淘汰腦力弱的。腦力弱的人,社會能力差,和人相處不好,就比較難找到對象而中斷基因的延續;或者承受不了生活壓力而選擇不育或少育,最終也被淘汰。

父親節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出現的。政府認識到了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因此鼓勵父親多陪孩子們成長。在雙親雙全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們普遍比單親或非原生家庭成長的孩子在人生中更加成功。

父親對下一代的投入,特別是在培養孩子社會能力方麵的投入,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獨特標誌。越是高度文明發達的社會,父親在家庭中的投入就越多。

附上幾張父親節陪孩子們遊泳的照片(我忙著給孩子們照,自己不在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