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母親,關於愛情
文章來源: 陳默2008-05-09 17:57:29

(序:母親節快到了,很想寫寫母親的故事。不過,父母的身世和我對他們的想念、感恩,早就寫在《我的父親母親》一文中了。想到我和媽媽之間經常有女人之間關於感情、家庭的細碎討論,於是就有了這個牽強附會的題目。)

雖然母親很開明,雖然我和她很親密,但我從來沒有和媽媽討論過她的愛情。我猜即使我提及這個話題,她多半會說:這麽一大把年紀了,說它幹嘛。

我隻知道,媽媽和爸爸家裏是世交。媽媽大學一畢業就結婚,轉年有了我哥哥。當時她還不到23歲,留校任教,可謂是風華正茂。可惜,厄運很快來臨……父親挨整,母親麵臨選擇:要麽和父親一刀兩斷;要麽就不讓工作了。母親毫不猶豫選擇了丈夫孩子,從此失去工作,直到二十年後父親被"平反",母親也重新複職。

這樣的故事加工一下,寫成愛情小說也不無可能。但現實中,媽媽的選擇更多的是基於妻子的良心、母親的本能。二十年中,媽媽心裏的壓抑、苦悶難以言表,但她從來沒有耽誤自己做妻子、做主婦、做母親的責任,也從來沒有後悔過自己的決定。

父母的性格其實並不很合拍。爸爸是軍人家庭出身,又是學工程的,線條比較粗。媽媽是家裏的獨生女,但沒有驕嬌之氣,性格細膩溫良。我長到這麽大,媽媽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一句重話,向來都是耐心傾聽、大力鼓勵。我做了母親之後,才知道這樣多麽不容易。

媽媽也很有文人氣質,很喜歡看書、看電影。我小的時候正是文革後期,大學裏環境相對寬鬆,在圖書館可以借到一些“毒草”小說,媽媽做完家務就手不釋卷,還常常深入淺出地講給我聽。我想,多虧這些虛擬的風花雪月,緩解了她當時沒有工作的鬱悶、和“大老粗”爸爸的磕碰。

媽媽和爸爸相濡以沫地拉扯著這個家,平淡地過著日子,但卻一直鼓勵我追尋和享受愛的感覺。我高中時初嚐愛的甜蜜,媽媽背著爸爸幫我轉收情書,並私下和我談心,讓我學會平衡感情和學業;我大學時有了正式男朋友,媽媽寫長信對我循循善誘,告訴我要善待愛情、善待對方;我愛情受挫,又是媽媽開導我要懂得能進能退,讓一切隨風。

十七歲時,小男生誇我“有一雙溫暖的眼睛”,我回去和媽媽笑說他真是詞不達意,隻能說“溫暖的目光”,哪裏來的“溫暖的眼睛”?媽媽卻認真地說:你的心裏有愛的溫暖,就會有溫暖的眼睛。我將信將疑地照照鏡子,還真是這樣。

後來,媽媽多次和我說:兩個人之間,大富大貴不值得羨慕,激情如火也會過去,能持續著溫暖的感覺才算是真正的投緣。

這個理念如影隨形地影響著我。多年來,讓我心動、與我合拍的男人總是有著溫暖的眼睛和明亮的笑容,溫暖的感覺也成了我一貫的追求。

多年前結婚時,很多人(包括我爸爸)擔心我們之間年齡、背景、職業的差異,媽媽卻非常支持,因為她認定那是一個可以給我溫暖感覺的人。不過,媽媽當時也擔心我年紀輕輕、一身的學生氣,卻嫁到一個三代同堂、親戚眾多的大家庭,所以常常在電話裏提醒我要禮數周全,不要忘了“溫良恭儉讓”的古訓。好在我倒是如魚得水,很喜歡大家庭的熱鬧和親切。

今年回國時,我和媽媽談到自己在感情和生活上有不少失誤,連帶著讓父母操心。媽媽還是一如既往地寬慰我,說沒什麽,他們相信我,知道我有能力快樂地過好。媽媽還說:現在有個很走紅的《信樂團》,有一首歌叫做《死了也要愛》,可能也有一定道理。人的一生很短,還要掐頭去尾的,真正的好日子不多呢。我當時暗暗吃驚媽媽前衛的思想,覺得幾乎跟不上她的思路了,就打哈哈說:老媽啊,我隻知道股民們有一首歌叫《死了也不賣》。總算把老媽逗笑了。

父母給了我一個榜樣,讓我懂得什麽是恪守責任、相濡以沫、攜手到老。可是,他們也讓我近距離地看到,執手同看夕陽的背後也不一定是完滿和諧,也有很多“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說無二三”的無奈。媽媽告訴我的溫暖的感覺,在搭伴過日子的磕磕碰碰中,究竟能留存多久呢?或者說,能多麽頻繁地閃現呢?

不論怎樣,媽媽一如既往地鼓勵我追尋愛情、善待愛人,這份理念溫暖著我的生活、我的心。

(May 09,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