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樓欣賞 (圖文)
文章來源: 有理走遍天下2007-08-02 11:50:03

送交者: SGWaNNabE [禦史大夫★★★☆] 於 August 02, 2007 09:51:53

黃鶴樓
  
  黃鶴樓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之巔,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複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自古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曆代名士都先後到這裏遊樂,吟詩作賦。而崔顥的詩《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直被認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誦。因這首詩,成就了黃鶴樓“文化名樓”的地位。 

 

嶽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嶽陽市西門城頭,是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始建於唐開元四年(716年)。宋慶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嶽陽樓,範仲淹作《嶽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格言,更使嶽陽樓名聞天下。該樓高19米,為四柱三層,飛簷盔頂的純木結構。樓頂承托在玲瓏剔透的如意鬥拱上,曲線流暢,陡而複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為我國現存古建築中所罕見。現在的嶽陽為1984年重修,保持了原有的曆史風貌。登嶽陽樓可瀏覽八百裏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滕王閣坐落在南昌贛江東岸,江西南昌西北,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滕王閣建築規模很大,閣高九丈,共三層。滕王閣飽經滄桑,曆史上屢毀屢建達 28 次之多,世所罕見。現在的閣樓建於 1985 年,高達 57.5 米,占地達 47000平方米。仿宋風格,臨江而立。“飛閣流丹,下臨無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王勃盛讚滕王閣的名句。正是王勃的《滕王閣序》使作為文化名樓而名揚天下。 

 



杭州城隍閣位於吳山天風景區,連地下共七層的仿古樓閣式建築高41.6米,炫煌富麗,融合元、明殿宇建築風格,大處著眼,細處勾勒,兼攬杭州江、山、湖、城之勝。
  
  城隍閣主頂頂端為葫蘆狀寶瓶造型;四個副頂頂端設鳳凰造型,整座樓閣仿佛一群展翅翱翔的鳳凰,又如仙山瓊閣倚天聳立,令人神往。
  
  城隍閣二層東楹柱懸明代徐渭名聯“八百裏湖山知是何年圖畫;十萬家煙火盡歸此處樓台”;底層大廳南、西、北三麵,倚壁設燈光櫥窗展示大型硬木彩塑《南宋杭城風情圖》,對麵嵌壁青石線刻畫描繪杭州曆代名賢畫像和10個民間神話故事;三到頂層都有休閑服務設施。上吳山,登城隍閣,舉目四望,穹宇莽蒼,大地坦蕩,湖山秀靚,城市興旺,好一處名不虛傳的人間天堂!

 



鸛雀樓在其故址所在地山西省永濟市,建於北周時期,因鸛雀經常棲息其上而得名,元朝初年毀於戰火,重建於1997年。鸛雀樓前瞻中條山,下瞰黃河,景色壯美,曆代文人墨客留詩者眾多,其中以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登鸛雀樓》尤為著名。 整個鸛雀樓景區以鸛雀樓獨特的人文底蘊和厚重的黃河文化為根基,以地域曆史文化為特色,以弘揚愛國主義為主題,以“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的磅礴氣勢為主旋律,形成了晉南地區旅遊的一個新亮點。 

 

太白樓坐落在濟寧市城區古運河北岸。太白樓原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詩人李白與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遷居任城(濟寧),“其居在酒樓前”,每天至此飲酒,揮灑文字,寫下了許多詩篇。賀蘭氏酒樓也因李白經常光顧而名聲大振,生意興隆。自唐鹹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賀蘭氏酒樓觀光,為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並作《李翰林酒樓記》,從此賀蘭氏酒樓便改為“太白酒樓”而聞名於世。





望江樓座落在成都東門外錦江河畔的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麵積176.5畝,是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的古跡和遊覽勝地,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薛濤一生愛竹,常以竹子“蒼蒼勁節奇,虛心能自持”,的美德來激勵自己,後人在園內遍植竹子以示敬意。園內名竹薈萃,有竹150餘種,又稱“竹子公園”、“錦城竹園”。崇麗閣和濯錦樓枕江而立,是園裏的主要建築。崇麗閣矗立在錦江岸邊,是一座高27.9米的木結構高大建築,壯麗雄偉,是成都市的標誌物。該樓建於清光緒十五年,共4層,朱柱碧瓦,寶頂鎏金,其名取義於晉代文學家左思《蜀都賦》中的“既麗且崇,實號成都”一句。古時成都人由水路遠行,親朋好友多在此送行,因此這裏的建築被稱為望江樓,民間沿用至今。 

 



煙雨樓在浙江嘉興南湖的湖心島上,島登岸處的入口是“清暉堂”,建於公元1826—1874年,為皇帝南巡而建。右側壁間有“煙雨樓”三字石碑,配南北兩廂,各為“菱香水榭”和“孤雲移”,出南門西折就是“煙雨樓”。“煙雨樓”三字橫額為董必武同誌手書,筆力蒼勁,登樓可以看到東南岸停著一隻中型遊船,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一大”的紀念船。“煙雨樓”始建於公元940年前後,位置在湖濱,取杜牧詩“煙雨”二字命名,以後屢毀屢建,至宋時已成一方之勝。明末又毀於火,到公元1584年,嘉興知府趙瀛,征夫修城河,運土填南湖成湖心島,第二年在島上仿舊重建煙雨樓,從此“煙雨樓”就在湖中了。





南京閱江樓是繼武漢黃鶴樓、嶽陽嶽陽樓、南昌滕王閣後的江南第四大名樓。   
  
  建閱江樓的初衷,始於626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朱元璋在其稱帝前,在獅子山上以紅、黃旗為號,指揮數萬伏嶽,擊敗了勁敵陳友諒40萬人馬的強勢進攻,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礎。14年後,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在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並以閱江樓為題,命令在朝的文臣職事們各寫一篇《閱江樓記》。留傳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翰林大學士宋濂的《閱江樓記》和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和《又閱江樓記》等三篇文章。朱元璋還動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獅子山頂修建了建樓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朱元璋在寫了樓記、打了地基後又突然決定停建閱江樓,並在他的《又閱江樓記》中說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夢給他,叫他不要急於建閱江樓;二是在他經過深思熟慮後,覺得應該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閱江樓這事應該緩一緩。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集中財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鳳陽的城牆,後來連中都鳳陽的城牆也因耗費巨大而停建了。 





屹立於容縣城東繡江之濱的真武閣,相傳建於唐代乾元---大曆年間(758年---779年),因詩人元結任容管經略史時所建而得名,台上原有建築早廢,現在我們所見到的三層純木結構真武閣,是創建於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的原物,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了。真武閣輕盈秀美,玲瓏剔透,“隆棟蜚梁,鬥窗雲檻”,“摘星辰於尺五”,“縱目以四方”,“為一邑之具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