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後現代包裝下的形形色色(圖文散文)
文章來源: Teetrinker2008-06-16 05:21:16

上海:後現代包裝下的形形色色


文:Vinzi, Teetrinker

攝影:Teetrinker



提起上海,無論是去過的還是想去的,大多會想到外灘一條大馬路上的萬國建築,想到南京路上的各色商鋪,想到最近十年來平地而起的陸家嘴高樓。。。確實,自1842年開埠以來,上海在大多數國人的心目中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城市。外灘、南京路、陸家嘴,對來上海匆匆一遊的人來說都是海派上海的經典地標。




從外灘看陸家嘴




坐落於南京路和陸家嘴的購物城

然而,對於真正了解上海的人來說,高樓大廈、磁懸浮、豪華購物城等等,隻不過是用於撐足門麵的精品包裝而已。盛大奢華之下,是一千多萬再普通不過的上海人和再平常不過的居家日子。上海的可愛之處就在於,這平庸瑣碎的日常上海和那摩登豪華的後現代上海是如此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最能體現這一點的首推淮海路。淮海路是“阿拉上海人”的購物街,因為上海人覺得,隻有外來遊客才去南京路購物。徜徉在淮海路上,你會發現,在一家接一家的豪華裝修名牌精品店之間,時不時地會出現一個陳舊嘈雜的弄堂口,有些還帶著上世紀初留下的飾有繁花的鐵門。轉進這些弄堂,你就仿佛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




淮海路上一個弄堂口的鐵門。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風格的鐵門,分割的是兩個世界:鐵門外是傳奇的上海,鐵門內是居家的上海。


鐵門的細節。

新藝術運動(Art Nouveau)盛行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歐洲,其最典型的紋樣都是從自然草木中抽象出來的,多是流動的形態和蜿蜒交織的線條,充滿了內在活力。雖說上海許多城區定型於二三十年代,其時新藝術運動已過了她的頂峰,但她仍在上海留下了許多痕跡。新藝術運動的後繼風格Art Deco在上海更是輝煌一時,今天的上海是世界上擁有最多Art Deco建築的城市之一。




搭完晾衣架,吃完午飯,刷洗完鍋碗,阿婆阿娘們閑來無事,在春日下三五小坐,拉拉家常,任時光悠然流過。到底是上海阿婆,拉個家常還要穿戴整齊,七分褲、繡花套衫、小圓領襯衫,領口規規矩矩地紐上、時髦的墨鏡、一絲不亂的白發。。。想起了某位上海女作家筆下的那些滬上淑女們。


大部分石庫門都住了“七十二家房客”,狹小逼仄,螺絲殼裏做不下道場了,隻得將就在門外再接一個水池。


尚賢坊裏的平常與淮海路上的精致隻一扇鐵門之隔。


舊街區裏的新設備。這些健身設備好像是最近一年裏才裝的,去年還沒看到過。是給老年人健身用的,還是給頑童們胡鬧用的?


電動助動車越來越普及。市政府幾年前決定,為減少空氣汙染,不再給柴油助動車發照,現在市內用油的助動車已經不多了。


藤椅——乘涼用的?還是讓老人在融融春日下小憩用的?



轉出弄堂,重回西洋摩登世界:當代雕刻藝術與國泰電影院,上海最美的Art Deco建築之一,融洽地相處。

緊接淮海路的這些石庫門民宅算是保存得非常好的了。許多裏弄都被劃為“曆史建築保護區”,不少石庫門房子因此還得到了整修。其他路段的石庫門住宅的命運就沒有這麽好了。去年回上海時去看了動遷中的石門一路的石庫門街區,今年舊地重遊,已經拆得差不多了。


拆除中的老街區。




同一地點,一年前的樣子和現在的處境。除了歎一聲可惜,我們又能做些什麽呢?

新舊並存,當然不隻體現在建築上。漫步在南京路上,赫然發現,公共讀報欄竟然還存在著,而且還有人讀。與此同時,年輕人的信息來源已經主要以手機為主了。




南京路上的讀報欄

比起成都,杭州等地來,茶文化在上海並不發達。這個摩登的城市自開埠後便一直緊盯著西方不放,諸多描述上海二三十年代的小說裏,看到的多是麵包房西餐廳咖啡館,嗅到的也是小摩咖啡和奶油西點的濃香,這才是屬於上海的生活。茶館這個詞語,是和老舍、是和傳統係在一處的,印象裏不屬於上海。茶樓嘛,現在好象隻剩下城隍廟的湖心亭了,朱漆粉牆,紅木座椅,高級茶品,這,是留給老外獵取新奇的,是專給大款享受富貴的,隻不是給上海小老百姓生活的。
幾年前,上海老街(方浜中路)上開了家“老上海茶館”,本來是老板展示他收藏的上海古董的地方,後來也就順勢開成了茶室。一邊擺著幾張長條桌,另一邊展示著館主的曆年積藏,窗格子裏透進的日頭照在其上,有細塵飛揚。午後,喝著茶,看著凝聚著上海曆史的老家具,老地圖,老廣告畫,恍然不知身在何處、何時。




老上海茶館裏新藝術運動風格的生鐵椅子上的花紋

不再懷舊了。讓我們還是看看今天普通上海人的生活吧。







上海的普通菜市場




黑發戰白頭


真假古董

陸家嘴高樓反射的落日餘暉晃得我有些睜不開眼。一天又過去了,明天的上海,會是什麽樣子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