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飛機有感
文章來源: UH2014-07-01 04:46:17

          乘飛機有感    劉振墉

我這次回美國,弄得精疲力竭。從上海往芝加哥,飛了十三個多小時,比以前要多用了一個多鍾頭,在芝加哥轉機時,又一再誤點。

班機下午五時準點到達芝加哥,轉機往克利夫蘭。我急匆匆地入關,搭軌道車到第三航站樓辦轉機手續。第一道關卡前就排了不少人,我詢問保安該排那兒,他卻打開一段攔索讓我直接進去了。安檢通過後,警察隨手拿我的機票看了看,大概覺得時間比較緊迫,又是個外國孤老頭兒,就領我一直走到登機口。我心中暗喜,今天運氣不錯,總是遇到好心人。

待了一會兒,通知要換登機口,走了有十幾分鍾才到達新的地點。等到六點半規定的起飛時間,卻不見絲毫動靜,後來看到屏幕上改成了八點。等呀等,等到快八點時,屏幕上又改成八點半了,就這樣半小時半小時的向後推,摸不到它的底。有人到櫃台上詢問,回答說“這是後台調度人員的事,我們也不清楚”。由於時間的不確定性,想上廁所、喝水,吃飯都是提心吊膽的。因為大家都不敢遠去,候機口的椅子上坐滿了人,找不到座位的隻好站著。有個高個歐裔男子,衣著整潔,還打著領結,大約太疲勞了,直挺挺地躺在我前麵的地毯上,躺了幾分鍾又爬起來走了。

航班誤點了,得通知家人不要過早去機場接,第二天要上班或有事的人要重新安排,所以許多人在打手機。煩躁、焦急的明顯表現,是不斷有人走近屏幕看新的登機時刻。令人意外的是,這群或坐或站的旅客,盡管歸心似箭,卻表現得安靜、耐心,沒有人高聲喧嘩,實在都是大大的良民。一直到過了半夜十二點,才終於登上了回家的支線飛機。

  美國的航空業服務一向良好,記得有一年在北卡轉機,擔擱了不到四小時,就主動發給每人一張十五美元的就餐券。可是這一趟長途飛行,航空夥食量少質差,送過兩次飲料及一瓶純淨水後,就再也見不到服務員了。大家坐在登機口呆等時,航空公司也沒人來解釋、安撫,顯示了“行大欺客”的傲慢。切身感覺到航空公司的服務品質,卻似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也許這些都是航空業幾次兼並重組,以致競爭性減弱,壟斷性增強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