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棕子
文章來源: 子初2007-06-19 00:12:11





作者: 楊雪波

端午節的菖蒲
斜掛於門前
任風飄揚
成一種千年的紀念



三角形的棕子
成兒子手中的玩具
卻不知道
汨羅江邊的淚痕與
一首《離騷》的憂傷
在他稚嫩的心底
唯有龍舟
成為他兒時的一個記憶




棕香彌漫
讓窗外推著玩具車的老人
一聲清脆的叫賣聲
兒子吃了一半的棕子
無聲的躺在飯桌





我在等待
端午節的棕子
也許會有一聲
輕微的歎息
與瞬間的震憾




端五節為什麽要糸五彩線

端午節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節。

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 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

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端午節最初是給女孩子過的節日,是中國的女兒節。

係五彩長命縷,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習俗。用紅綠黃白黑色粗絲線搓成彩色線繩,係在女孩子的手臂、頸項上,叫長命縷、續命縷。明人餘有丁《帝京五日歌》所雲“係出五絲命可續”,指的就是這種習俗。

漢·應劭《風俗通》載:“五月五日,以五色絲係臂,名長命縷。”後人也稱“續命縷”。據此,即此俗直承漢代,至今已兩千年矣。

傳統之俗,取五色絲線擰成一般,係於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係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還有一說,在端午節後的第一個雨天,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會給你帶來一年的好運.

五彩縷有叫“五色線”、“朱索”、“百索”等,是端午節必備的物品。陝西風俗,端午節當天把彩色絲縷拴在小孩的手腕、腳腕和脖頸上,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這種彩色絲縷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來,丟進河裏讓水衝走。

陝西地區的傳說認為這和藥王孫思邈的事跡有關,將花線丟進河裏,等於百病也被帶走了,具有送災的性質發展到現在,一般都用繡花用的絲線,顏色多且豔麗,用色比較靈活,多則十多種顏色,少則二三種。用什麽色也很靈活,有些人手頭有什麽色就用什麽色。等到五月五日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縷,走到一起時都會比比看誰的更漂亮,頗有情趣。當然比較講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線。






祝所有網友端午節快樂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
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詩人屈原的。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
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
“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
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所以以後每到這一天,大家就有了吃粽子、賽龍舟的習慣了。


文摘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