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提起的老電影——Camille claudel
文章來源: 黑黑黑黑2007-08-16 16:30:25

Camille Claudel, 1988年法國出的一部片子,中文譯成《羅丹的情人》,Isabelle Adjani演的卡米爾,,美女就不必說了,更難以忘卻的是電影裏處處表現出的那份陰鬱執著痛楚。。。。年代太久,俺已經記不太清了,隻記得那半瘋的卡米爾在在一條小巷子裏絕望叫喊的場景,,,上網查了一下,收集了一些資料,讀後再看此片說不定會更能找到感覺的說。

——————————————————————

片中再現了許多羅丹的工作室場景,比如羅丹在構思創作之前,總是要把自己的頭深深地埋入女模特的胸前,貪婪地呼吸每一寸皮膚的氣息。這種刺激模特引起身體反應同時刺激自己大腦皮層的工作方法,的確很獨特,雙方的亢奮和交流或許能碰撞出些美妙的感覺來,至少不是性交所產生的生理上的愉悅,性接觸可以產生出一些形而上的幻覺?不得而知。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象羅丹這樣的藝術家,天生因素更多些,他基本上是沒有什麽思想的,他對米卡爾說:“不要尋找靈感,靈感是不存在的。”

羅丹對模特要求也是很嚴格,他把模特放在旋轉的大托盤上,象我們中餐的圓桌玻璃餐盤,在旋轉中根據設計的動作尋找最適合創作的角度,然後捏泥塑小樣。他會很殘酷地把一些模特的部位要求用很繃的樣式突出和定格,隻是為了突出肌肉。

羅丹的工作室算是比較大的,其實是企業化運作的。片中出現的羅丹已經45歲了,功成名就,交際和活動時間消耗更多一些。他甚至養了一批評論家來專門吹捧他的作品。大師之所以是大師,不一定是單純藝術上的傑出能力,也往往是他能夠帶動一個以他的名字為核心的龐大產業鏈,離開政府意識形態需要和商業鼓吹運作能力,羅丹也是會很脆弱的。所以,從這個角度看來,羅丹不是個純粹的藝術家。

羅丹是不一樣的,他放浪不羈,他是臭名遠揚的花花公子。他和絕美的卡米爾的戀愛或許也有愛情的成分在裏麵,但是更多的是源於他的事業需要,當時的羅丹不僅沒有雕琢的激情也沒有創意源泉,因為米卡爾擁有一流的雕塑天才智慧,而米卡爾對藝術的狂熱迷戀和對羅丹的崇拜構成了她一生無可回避的悲劇。羅丹不斷在外麵尋歡作樂,卻同時跟他融會俗氣、嫉妒、凶蠻於一爐的老婆一直保持夫妻的名分。

所以在利益主義的人麵前,愛情的分量最終是不值一提的,羅丹是個絕對的個人利益主義者,他很明確,他自己是個品牌,盡管卡米爾矢忠於她,盡管米卡爾在被羅丹老婆傷害後提出了選擇,羅丹依然選擇了自己的家庭。

“最重要的是受到感動、愛戀、希望、顫抖。生活,在成為藝術家之前,首先是一個人!”這也是出於羅丹之口,或許,他們之間的愛情是有過最熱烈的火花的,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創作了象“吻”、“地獄之門”等許多作品。如果一切以愛情為至高無上的話,他們有成為神仙眷侶的機會。

不可否認,卡米爾也有自己的野心,當自己和羅丹不能成為夫妻的現實殘酷擺在麵前的時候,她采取了藝術精神上的對抗和自我擴張,但是,文化一樣存在壟斷性質,羅丹的藝術是和國家上層建築一樣的強權文化,一個女子獨自隻是用一個藝術家身份來對抗的話,就有點雞蛋和石頭相碰撞的味道。

羅丹在和一個沒有婚姻契約的情人和極強的事業對手麵前,他冷酷地把她逼向了最悲慘的物質和精神雙重崩潰的境地,那是讓觀眾永難忘記的一個美女向瘋婆子的蛻變的災難。

那個時代的法國真是英才輩出,那個多姿多彩的巴黎,有維克多·雨果這樣暗暗托人高價買下拋棄自己而最終流落街頭的前妻的藝術品的仁者,也有羅丹這樣幾乎置情人於死地的無情殺手。

卡米爾:

Isabelle Adjan:


電影海報:


卡米爾25歲時的作品

卡米爾40歲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