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帶處理(1): 恐龍版:【離家的路】(remix)
文章來源: nice2008-03-07 21:33:12

何謂母帶處理(Mastering)?

就是處理母帶(Faint!拖出去打....)

.....很多時候,混縮出來的成品總是不盡人意,比如整體上的音量、均衡、混響、空間感、溫暖感、自然感、聲音的質感、穿透力、爆發力等等……所以往往還要做最後一步的調整和處理。
     母帶處理主要集中在均衡,混響,電平標準化,激勵與動態處理,立體聲擴展,總輸出電平調節等。
     母帶處理絕對不能忽視,它甚至能從整體和宏觀上進一步確定或塑造作品的效果,魅力與個性。
     母帶處理軟件也可以用來處理單聲軌,例如單獨將人聲變暖。

常用母帶處理軟件:

T-racks 24, 就是常說的“恐龍”,簡單易用,效果明顯; 從功能角度來講不如Ozone完備;非插件類型,獨立實用軟件;

臭氧,即Ozone,是一款運行在DX平台上的綜合式音頻效果插件,主要用於後期的母帶處理,較為複雜且需要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混音知識, 但功能強大;

ANTARES公司的膽管模擬器——ANTARES TUBE堪稱是OZONE的超強補丁和黃金搭檔。與OZONE相比, 音質具有更強的膽機那種溫暖、飽滿的效果。

母帶處理利器T-racks(恐龍)簡易用法及說明:

界麵:
 

 

 

**最頂部:五個可變換顏色的指示燈(象不象膽機的電子管啊?)

**接下來:最左側是雙聲道的輸出電平顯示條,可用鼠標拽到屏幕的任一位置上, 也可點一下最下部的METER按鈕關閉。

**No.1:4段均衡器,左右兩個旋鈕是超低、超高頻段截止旋鈕。鼠標移到相應的按鈕,上下拖動來進行設置,右側的文本框將動態顯示參數值。當然,欲使設置發生作用,還需將右側的BYPASS開關點一下,ON指示燈亮。左側的小開關鈕是各旋鈕設置複位,點後恢複初始狀態,即不設置任何參數值。以下幾個模塊同理。

**No.2:  右上第二塊設備:顯示均衡設置的作用曲線,2維的縱橫坐標線分別代表音量增減值和頻段。

**No.3: 中間左邊的第三塊設備:壓限器。這塊設備有5個參數設置旋鈕,由左至右,由上導下,各旋鈕的意義是:

*ATTACK TIME:開始作用的緩衝時間(以毫秒為單位)
*RELEASE TIME:結束作用的緩衝時間(以毫秒為單位)
*STEREO EN:擴展聲音的空間感(立體聲增強)
*RATIO:壓限比率
*INPUT DRIVE:控製壓限程度,值越小壓的越厲害

*右側是一個仿真電平表。

**No.4:總輸出調節。這裏,你可以調整總輸出的電平增益、衰減等等,上麵的文本框裏可以選擇該軟件自帶的一些預製設置調整項目,很多,本文所用的例子就使用了其中的"tube warmth"預置效果。這裏還可以保存你的設置項目。注意添加效果後,如果紅燈亮起,就說明有失真波形(消波失真,電平過大)出現了,應適當衰減。

**No.5:多段限製器。說明參見No.3。

**No.6:
  FADE IN:設置淡入; 
  FADE OUT:設置淡出;
  MARK:標記(淡入、淡出的設置點);
  OPEN:打開待處理的音頻文件;
  PROCESS:開始處理音頻文件

**下麵的幾個按鈕:停止、播放(帶處理效果的播放)、循環播放、倒至開頭、退進、躍進。

**最下部幾個按鈕,分別是: 
  QUIT:??不玩啦。。。
  INFO:??霸龍菜龍都是恐龍etc..
  PREF:有四個選項,分別為:是否進行動態優化、處理時的內存緩衝值設置、設備皮膚選擇、是否實時處理;
  CPU:顯示你的CPU型號及當前占用率; 
  METER:音量電平指示條的隱、現。

簡單恐龍實例:
重聽去年錄的“離家的路”,發現伴奏在消音過程中音質損失明顯,吉他聲音混濁模糊;人聲幹不夠溫暖, 聲場單調。
調出T-racks,導入原混縮版本(必須是wav格式,恐龍不認mp3)設置均衡,衰一點點高頻,增730Hzdb(提升旋律吉他的清晰度),加一點限製,不要壓限(容易把音量壓的過於平均化,管道化,破壞層次和高低音深度,過分壓限,也容易失去主唱聲音的人性化、現場感),加一點立體聲聲場擴展, 再調入恐龍預置的電子管暖聲效果,目的是想讓最終版的木吉他和人聲具有一種電子管功放特有的溫暖的效果.....總輸出電平增一點點,而後PROCESS.......總共10分鍾, done!!

這個母帶處理實例很簡單,但在對整體效果的影響上是十分明顯的。


download


 

附未經恐龍處理以前版:



聲明:一如既往75%抄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