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優秀民歌係列29: 湖北民歌-嗺咚嗺
文章來源: 海姑娘2006-06-06 18:20:47

《嗺咚嗺》是一首流行在湖北中南部潛江地區的打麥號子。因襯詞中有很多“嗺咚嗺”而得名。打場時﹐兩排人麵對麵地站著打麥﹐這排上﹐那排下﹐啪啪﹐一領眾和地唱著《嗺咚嗺》﹐歌聲與勞動融合在一起﹐使人忘記了疲勞。
  這首歌的曲調明快﹑活潑﹐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唱詞內容是一對男女的綿綿情話﹐並帶幾分幽默。

  整首歌共八段詞﹕

    (2) 小妹妹彎下腰拾起了扇子﹐這一把扇子要賣幾多錢﹖
    (3) 別人要買幾多錢我都不賣他﹐小妹要是看中了﹐我天天都送你一把。
    (4) 看你滿嘴盡說胡話﹐這把我都看不上﹐誰要你那三把多把﹗
    (5) 數九大寒你也要我 搧扇子﹐冷風吹壞小妹妹﹐你還不就心疼死。
    (6) 不是我說胡話﹐祗因為我想到你家﹐有話想對你說﹐又怕你不願聽它。
    (7) 你想要說心上的話﹐對我就說出來﹐不怕別人嚼牙巴(說閑話)。


這首湖北潛江勞動號子,是鄂中地區打麥勞動中傳唱的號子,也叫“打麥歌”、“打麥號子”、“打梿枷號子”、“打穀號子”。梿枷,是一種脫粒工具,分前後兩部分,前麵是長約二尺、寬約三四寸、用竹片和藤條編起來、並有一定重量的“板”狀物,後麵是一根木把。中間用金屬杆將兩者平接起來。打麥人利用金屬軸轉動前麵的“竹板”,每轉動180度後落在麥場上,使麥粒與麥殼分離。農民打麥多采取集體性勞動,一般是麵對麵分作兩排,隨著均勻的打麥節奏和梿枷的上下起伏,唱著不同的號子。這類號子具有很強的節奏性,而速度則可以靈活變化,因此分為“慢號子”(高腔)、中號子(打麥歌)、緊號子三種。開始打麥時多唱慢、中號子,臨近休息或結束時唱緊號子。如果是整天打麥,則把慢號子安排在下午。梿枷號子在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所傳,但以湖北的這首《嗺咚嗺》最具影響。全曲以“Do、Mi、Sol”三音為骨幹,具有明快、跳躍、富有棱角的歌腔。它的基本結構形態是“Do(1)—Mi(3)—Sol(5)”三度音列,然後以轉位方式構成“Mi(3)—Sol(5)—Do(1)”、“Do(1)—Sol(5)—Mi(3)”、“Sol(5)—Mi(3)—Do(1)”等等音型,有學者將其概話為“楚宮”。全首民歌采用領、合的方式,開始部分的領合周期是一小節對一小節,較為緊張熱烈,這是在甩梿枷打麥時唱的,第8小節以後,變為眾人的合唱,共10小節,實際上這是兩次甩梿枷的間歇,人們借了這個機會完整地唱出“嗺咚嗺呀金梭,嗺咚嗺呀銀梭,金梭銀梭海棠梭,……”這一大襯腔,體現了勞動號子的一種規律:凡是用力的時候,音調都是短促而單調,凡是不用力或休息時,號子的歌唱性才得以發揮,優美的歌腔也隨之而起。

http://v.qingyinyue.com/wma2/oldmp3/0081/15.Wma